导论
扎根基督,向上成长,这里是《成主学堂》,我是张凡。目前我们正在一起学习的课程是“圣经辅导”。在第1讲,我们讲到说圣经辅导是一个用神的话教导和帮助别人的计划,也是把神的话送到别人生命中的机会。在第二课,我们讲到说心是我们辅导的主要对象。今天,我们需要思考探讨圣经中关于人的另一部分,也就是基督徒的身分。什么是“身分”呢?“身分”是对“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
关于我们身分的争战
腓立比书3:4-11:“其实,我也可以靠肉体;若是别人想他可以靠肉体,我更可以靠着了。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逼迫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
在4-6节中,我们看到保罗本来可以按着世界的法则把他的信心建立在自己的“肉体”上,什么是他的“肉体”呢?就是靠着他过去的行为和成就──他受过割礼、他逼迫过教会等等,也可以靠着他的身分──他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他是法利赛人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定义他身分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曾经与他有益,也就是说世界因此给他不少好处。7-11节则给我们看到一个对比,过去对保罗来说是有益的,现在他看为是有损的、看为是粪土和垃圾,因为他“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这就是保罗的身分宣告。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张力:世界说我们是谁对比神的话说我们是谁。当我们问“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者“什么最能决定我的身分”的时候,这一张力就在我们的心中显现。所以,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是,作为基督徒,你要做出怎样的改变:从世界对你身分的定义转向圣经对你身分的定义,也就是让基督成为你的首要身分定位。
我们会如何定义我们自己?
我们会用很多种方式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接下去所列出的这些方式并不包括所有的答案,我们只是举了四个例子,但这四个例子却是世界所教给我们的最常用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自我认知方式,我们称之为“身分的竞争者”。
1. 别人怎么看我?
别人的观点对我们来说常常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对自己的身分认知不是基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而是基于别人对他们的认识。例如,当夫妻俩争吵的时候,他们常常会说一些愚蠢的、伤害人的话,他们自己也常常为此后悔。有很多人承认说他们在夫妻争吵中说过类似于“你太懒了”、“你不但太胖而且超重。”或者更糟糕,他们还说过“我多么后悔跟你结婚啊!”、“我们的婚姻根本就是个错误。”等等恶劣的话。当你的配偶对你说这些话的时候,这些话对你可能就会产生影响,你对自己的认识就会被这些话所影响。在一个糟糕的婚姻关系里,在本身灵性就不健康的情况下,人很容易被配偶对自己的认识所定义,而不是被圣经所告诉我们的真实身分所定义。也就是说我们会如何定义我们自己呢?我们会根据别人怎么看我来定义自己。
2. 我们的工作
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我们接受过的培训塑造我们的思考方式。例如,工程专业毕业的人会比文学专业毕业的人在思想上更加结构化、更加精于分析和更加追求逻辑,而后者的思路则会更加哲学性和发散性。因为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我们的工作上,所以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定义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和身分。我们做什么工作,我们就会像什么人。很遗憾的是,我们的自我认知也常常被我们的工作所定义。例如,文化告诉我们,上班工作的女性比在家照顾孩子的女性创造更多价值,也更有价值。但圣经却告诉我们,在家照顾孩子比在办公室上班创造更大、更有永恒意义的价值。因为作为孩子的专职母亲和主要抚育孩子的人,她有机会在每天的工作中塑造孩子的品格,所结出的果子是影响更深远,甚至影响到另一个生命在永恒中的地位。除此以外,我们甚至会给工作画上高低贵贱之分,工作的种类也会定义自己的身分,做一份更体面的工作看上去好像更有价值,在工作岗位上,承担更高的职份,好像更有价值,总之,我们会如何定义我们自己呢?我们会根据工作来定义自己。根据是否参与工作,根据工作的种类以及在工作中的职份等等。
3. 自我对话
你会告诉你自己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保罗·区普这样总结:“在你的生命中,没有人比你自己对你更有影响力,因为没有一个人对你所说的话会超过你自己对自己所说的话。每一个人都在无休无止地对自己说话,你会不断地解释周边的事物、组织你的思路,并且分析周围的环境。每个人都在进行一个里面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极大地影响了你所做的决定、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对自己说话不好吗?这得取决于你对自己说什么。当你对自己说话的时候,你要记得你对自己所说的话是很有影响力的,你的自我对话塑造了你对自己的认识和你的自我形象。例如,我们被这个世界对于减肥减肥的喜好所深深影响,如果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太重了,她会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超重了,我需要减重。”但是她们为什么认为自己太胖了、超重了,需要减肥呢?其实在很多人的眼光看来,她们可能一点都不胖,但是她们被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所影响和塑造,所以她们会对自己说,“我超重了。”“我再减轻10公斤,就会有更多人注意我。”但事实上,她们的体重已经够轻了,她们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她们认为自己过重了呢?因为她们首先相信了世界所传递给她们的错误价值观,然后她们持续地用这样的价值观对自己讲道、说服自己接受了一整套的谎言。亲爱的朋友,在你的生活和生命当中,你常常会和自己说什么呢?你会和自己进行怎样的对话呢?你和自己的对话内容取决于你接收到的信息,也决定了你相信什么,你的思考方式以及你对世界的认识,你对自己的认识。
4. 心理学标签
在今天的文化中,心理学标签变得极为流行,例如:多动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症、精神分裂症,甚至拖延症、密集恐惧症等等。这些词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来自一本叫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书,这本书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圣经”,刚开始的时候(1952年),他们编制这本手册为要让精神病和心理医生能够在术语的使用上一致,他们不至于对同一个病人做出不同的诊断,渐渐地这本手册就被全世界的心理和精神病医生社区所采用,来对病人做出诊断。从圣经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说这些名词是数千个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医生根据他们的病例所总结出来的诊断标签,这些诊断标签描述不同的、但又是典型的行为模式。所以,这些心理学标签是对行为模式所进行的归纳总结,它们本身并不是错误的。危险在于哪里呢?危险在于,我们会把心理学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给予自己身分定位。特别是如果一个人被医生或者周边的人诊断为某种标签(例如,抑郁症、强迫症、拖延症……),他就会把这样的标签作为自己的真实身分,他的其他行为、言语和思想都会被这一标签辖制。例如,一些明明在工作上懒惰,或者在属灵上不追求的人会用拖延症为自己来找借口,又或者,一个人会说,“我心情不好,因为我有抑郁症。”一个对妻子的家务百般要求的人可能会说,“这不怪我,我有强迫症。”这些心理学标签给了我们很好的借口,让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罪或者罪的倾向寻找额外的借口。别忘了,同性恋者也是这样为自己辩护的。所以我们会如何定义自己呢?我们会根据心理学的标签来定义自己。
亲爱的朋友,关于身分的争战一直持续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我们一直试图弄清楚我们到底是谁。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走了大量的路,用了太多世界的方式在认识自己。盼望你能认识到这是这个世界的谎言,这是这个堕落的世界给我们的方式,作为基督徒,我们在基督里拥有真实而又宝贵的新身分,愿这个新身分也带给你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