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导论

扎根基督,向上成长,这里是《成主学堂》,我是张凡。目前我们正在一起学习的课程是“圣经辅导”。在前面的圣经辅导中,我们学习了爱和知的方面,今天我们会进入说的层面。也许,我们许多人在面临讲真话时会恐惧不安,更或许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像面质,当面的质问或者对质。很可能,许多人也在以往的面质中受过伤害,所以对任何类型的面质或者指责都采取一种防御性的心态。圣经使用指责这类词汇把真理带到需要改变之处,但我们听到它时,大多数人不会有正面的反应。当我们想到指责时,我们想到的是无情的言语、涨红的脸、最后通牒和威胁,我们不会想到它会是一种耐心和委身于爱的行为。所以,思想“指责”的圣经模式是什么样式是很重要的,它是个人服侍中说的成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用爱心说诚实话”。

利未记19:15-18讨论了神对于人际关系和个人服侍这方面的心意:“你们施行审判,不可行不义;不可偏护穷人,也不可重看有势力的人,只要按着公义审判你的邻舍。不可在民中往来搬弄是非,也不可与邻舍为敌,置之于死。我是耶和华。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总要指摘你的邻舍,免得因他担罪。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

面质是根源于对第一大诫命的顺服

这条诫命呼召我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利未记里曾两次提到我是主,神要面质成为我们与别人的关系中一种顺服祂的表达。从神的观点看,我们彼此面质的唯一原因是我们爱主并且想要顺服祂,我们倾向于追求代替神的东西,这个倾向的根源使我们无法去面质。因为我们爱其他事物过于爱神;或许我们是如此地爱惜我们与这个人的关系,以致我们不想冒着失去他的危险;或许我们更想避免个人的牺牲和面质所含有的复杂性;或许我们喜爱和平、尊敬和感激,多过我们应该有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们爱神超过其他一切,面质就成为了那份爱的延伸和表达。

面质是根源于第二大诫命

这条诫命呼召我们要爱人如己。旧约要我们爱人如己的呼召,与要我们坦白指责的呼召结合在一起,这不是很有趣吗?但我担心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已经用友好取代了爱,友好与凭爱心行事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化高度重视容忍和礼貌,我们总是避免不愉快的时刻,所以我们看见了,但不说;我们甚至试图说服自己相信我们不说是因为我们爱那个人,而事实上我们无法说是因为我们缺乏爱。请不要误解,真爱并不是无礼的冒犯或者鲁莽,但是圣经批判以沉默的门面来掩盖罪,但有爱心的人是会说出来的,即使那会造成紧张、苦恼的时刻。如果我们爱人且愿他们得到神的最佳益处,当他们徘徊迷失时,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我们无法面质的真实原因并不是我们太爱别人,而是我们太爱自己。我们害怕别人误解我们或者生我们的气,担心别人会怎么想,不想要忍受说诚实话带来的艰辛,因为我们爱自己多过爱我们的邻舍,然而我们也知道人际关系中爱的深度是可以被存在的诚实度所判定。合乎圣经的指责是由第二大诫命所激发的。

面质是我们在每一个关系中的道德责任

上述的利未记章节说到坦白地指出他人的错误。指责并不是存在于良好关系之外,只在危机中好像才提出来;圣经将面质呈现为坚固人际关系中的一条纽带,是互动中正常的一部分,它使人际关系真正成为所该是的关系。常常当人们听到面质和指责的字眼时,往往会联想到说实话的激烈时刻,是一长串严厉的指控。然而,利未记里的模式,是指在持续的关系中持续地坦诚相待。当我们与别人一起生活和工作时,我们的心会逐渐地显露出来;它呼召我们要处理神所显示出来的,不管那是什么,只要它显明出来,我们就要去处理。在每一次说真话的简短时刻,罪的发展就会被阻止,灵命的成长也会得激励。当问题还在萌芽阶段,在它们还未演变成悲剧的后果时,就被提出来处理。请注意,那节经文说:“免得因他担罪。”再也没有比这节经文更清楚地指出面质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了。

面质应该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件不寻常的事情

如果面质不是我们经历正常的一部分,它就会很难进行,有时因着不常有它,我们就会缺乏必须的理解、期望和技巧。但从圣经的角度来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在其面质和处理诚实话的能力上成长。每次我们说诚实话,我们就对神这个呼召的认识和行出这个呼召的技巧上有所成长。如果我们一直逃避面质或是我们愤怒多于建设性的指责,我们又怎能期盼当神在教会里给我们机会时,我们是预备好去面质呢?上面我们讲到面质是来源于我们对神诫命的顺服,它也是我们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责任,正确的期待是它能够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下面我们需要了解在现实状况中,我们不能或者难以面质的原因。

我们未能以爱面质的原因

因为我们已经屈服于细微不易察觉和消极形式的仇恨中。利未记19章讲得很清楚,当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罪时,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以爱心面质罪的办法。如果我们做不到这点,我们不能安慰自己说:“可能我没有像神要求我那样去爱这个人,但至少我没有恨他”,在爱和恨之间没有中立地带,我们对别人的罪的反应,不是被爱所激发,就是被某种形式的仇恨所驱动。其中一种细微不易察觉的形式就是偏袒,给予某些人偏爱,但却拒绝给予其他的人,那是因为我们在自己心里已设定了标准。简单地来说,你可能总是和某些人保持很大的距离,对某些人你总希望离得远远的,对某些人你甚至都没兴趣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不希望去了解更多,有些人就是活在我们好感范围之外,也因此在我们的服侍范围以外。第二种消极的仇恨形式是埋怨,我们对别人得罪我们的事都记录下来,再三的复习,越想越生气,就让我们更有理由去讨厌得罪我们的人,甚至在别人没有更进一步犯罪时,我们的愤怒也会加深。它变成一个解释的框架,我们用以评估那人所做的一切;无论他做什么,在我们眼里他就是做不了正确的事情。我们透过愤怒和苦毒来看事情,因此每件事情都被扭曲了,而且也摧毁了以敬虔之道来处理罪的可能性。

另一种我们未能以爱面质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已经屈服于更积极形式的仇恨里。这段经文显示我们的仇恨以三种方式积极地显现出来:不公义、搬弄是非和报复。这三个多少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某一方面,而这三种反应都摧毁或至少扭曲了圣经里对于人际关系中关于指责的事工。神指定责备事工来限制罪的发展,直到我们的救恩完全之时。我们若非成为那事工的一部分,就会成为那工作的阻碍。不公义会妨碍神抑制罪的体系,它不会保护、改正或抑制罪人,只会伤害和虐待他。搬弄是非无法带领一个人在神或他人面前谦卑认罪。当我说别人闲话之时,我把别人的罪告诉了另一个与之无关的人。搬弄是非不会引致人有谦卑的见识,只会生发怒气和自我防御。报复是服侍的相反。服侍是受想要某人得益处所激发,报复则是出自想要伤害某人的动机。在报复时,我们已放弃把那人带到主面前以便于他能看清自己真实本相的呼召,反倒致力于寻求清算旧账。

圣经的面质意味着从你自己的心开始

若要服侍,就不可能不被我们所服侍的人的罪和挣扎所触及;愤怒的人会对你发脾气,不信任的人会质问你的可靠性,沮丧的人可能以讥消和怀疑来接受你最佳的建议。因为个人服侍就是要体现基督的同在,所以我们要以正确之道来回应我们在关系中所经历的各样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对基督忠心,就必须先要查验我们自己的心,有无任何想法、动机或态度会阻碍神所要做的事情?比如:自义、生气、苦毒、定罪的灵、报复。作为基督恩典的器皿,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需要神赐给我们所需的爱、勇气、怜悯和智慧来好好代表祂。
如果我不从我的心开始,那么我就容易会把服侍的时刻变成生气的时刻。把非个人的东西变成针对个人的东西。把我的意见和神的旨意混淆。寻求快速的解决方案而不处理心。当我不正视自己罪恶的态度时,我对个人的服侍就会越来越少被基督的爱所塑造,反而越来越多被其他的态度所形成。我不是被激发去坚持到底,反而觉得这个人很烦,而且这关系也很累赘。这时,我就会被快速、表面的解决方式所吸引,那样子我就能继续往前走;我的反应不再是受对神或人的爱所驱使,而是受对自己的爱所驱使。

圣经的面质从正确的目标开始

一旦我们已经预备好我们自己的心,在面质人的时候,我们就能思考神想要成就什么。神透过我们的谦卑、爱心、诚实话的责备,想要成就什么呢?第一个目标是要被使用,在别人生命中作为神看见的器皿,我不是试图提出我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帮助人们在神话语的镜子中看见他们自己,帮助他们看见神所看见的。第二个目标是被神使用,作为引人悔改的的代理人。悔改的圣经定义是心的改变,因此而引致生活方向的改变。我们的目标不是强迫人行为上的改变,而是鼓励心的改变,那个改变因此影响了生命。悔改意味着转到另一个方向,但那个转向必须是从心开始的。

约珥书2:12-13:“耶和华说:虽然如此。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我。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因为他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我们的目标是透过我所说的事、我说的方式和我表达的态度,神就改变这个人的心。想一想!神竟是把你和别人联系起来,以便神能在他们生命中成就祂的工作。你被呼召不只是一个丈夫、妻子、父母、辅导员、邻居或朋友而已,你有一个神国工人的身份。你已经被拣选要以救恩的呼召这样的意识去追求关系,你也被赋予机会去看见神奇迹地更新转变人,让你在场亲身体会。

勿将福音置于门外

当我们寻求把人引向悔改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强调律法在福音之上,但保罗说是神的恩赐领我们悔改,是福音的恩典把我们的心扭转,因为福音是神在基督里赦免罪的崇高应许;这就把我们从黑暗当中吸引出来进到真理的光中,在那里能发生真实的认罪和悔改。在与人面质时不应只是使他们面对失败和罪,还应该使他们面对福音,我们绝不可忘记这点!我们需要提醒人们在基督里的身份,也需要提醒他们神赦罪的奇妙应许,以及赐下圣灵内住的美好恩赐,圣灵给我们力量去顺服神。这些真理赋予信徒勇气来省查他们的心、承认他们的罪,并转向基督。如果我们以作为悔改的代理人来说话,带着律法而来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