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本周金句: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向我学习;这样,你们的心灵就必得安息。”(太11:29)

背景:

1. 耶稣的传道之途
a. 马太在太8、9章中以十项神迹介绍了弥撒亚的大能作为,太10章耶稣拣选了十二使徒,并差遣他们去从事初期的工作之后,祂自己仍继续往各城传道。耶稣的传道途径满布新的困难,仇敌的敌挡态度明显,太11章中清晰可见。
b. 太11章是一个概略的综览,耶稣继续传道、服事的工作时,所遭遇到的各种不同拦阻。祂必须对付的各种不同心理态度,这些心理态度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些态度迄今未变,如今,门徒在服事中也同样需要对付那些态度。
c. 太11章中,耶稣在传道上为众圣徒树立了榜样:用教训去感动人;用见证去感动人;用责备去感动人;用恩言去感动人。

2. 太11章的具体结构
a. 往各城传道教训人(1节)
b. 遭施洗约翰质疑:
i. 施洗约翰打发门徒去问主(2-3节)
ii. 对施洗约翰的回答(4-6节)
iii. 背后称赞施洗约翰(7-15节)
c. 遭人批评、弃绝:
i. 被这世代所轻忽(16-17节)
ii. 被人所讥讽毁谤(18-19节)
iii. 被诸城所弃绝(20-24节)
d. 安息的榜样与呼召:
i. 对所遭遇的事感谢父神(25节)
ii. 因父神的美意而得安息(26-27节)
iii. 呼召人来得安息(28-30节)

3. 本周经句出自本章末后几节(第四部分)
这部分紧接前几节:责备诸城“终不悔改”后,耶稣立即向神发出赞美,并作了一个关乎自己的宣告。随后,祂立刻向众人发出诚恳邀请,应允领他们进入与父的联合的关系中,“得享安息”,显出慈爱与怜悯。
留意耶稣呼召中的条件:“来”是头一个条件,“当负我的轭”是第二个,“学我的样式”是第三个。借这三件事,门徒可以得着安息。

思考:从经文中,你留意到耶稣说话做事的先后次序了吗?有什么启发?

经文解释:

1. 柔和谦卑
“柔和”:温柔,文雅。“谦卑”:低下,卑下。
“心里柔和谦卑”:不仅是耶稣的性格,更指祂顺服神的态度表现,祂是:
a. 以赛亚所描绘的仆人
“他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赛42:2-3)
“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他无佳形美容使我们注视他,也无美貌使我们仰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赛53:2-3)
b. 撒迦利亚的弥赛亚
“锡安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啊,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和地骑着驴,骑着小驴,驴的驹子。”(亚9:9)
c. 保罗的基督
“因为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而是凭着神的能力,能够攻破坚固的营垒。”(林后10:4)
耶稣有这些品质,祂也要求门徒具有,并帮助他们建立(太5章)。
“心里柔和谦卑”是主能安息的理由,也是我们得安息的条件。

2. 轭
原指:一块木条,放在牛颈上,让牛可以拉车或拉其他东西。
旧约里,“轭”有两种象征意义:
大多象征沉重的压迫,比喻被奴役、臣服(赛9:4;耶27-28章);
也有褒扬之意,指服事神的意思(耶2:20;哀3:27)。

3. 负轭
负,背起;负轭,背起沉重的负担。
耶稣以当时拉比使用的“律法之轭”与自己的“轭”比较。
a. “律法之轭”:在犹太人文献里,常用“负轭”来表示对律法的顺服。
“律法之轭”是每个犹太人都引以为豪的,往往成为人负不起的重担。
“轭”本是为了省力而做,不该沉重。由于“法利赛人教条主义,任意规定的各种要求”,已成了重担,需要一个新轭来减轻它重压的份量。
b. “耶稣的轭”:“是容易的”(30节)。“容易”,即良善的,负得起的。
不是说耶稣对人的要求比犹太拉比低,所以担子轻、容易背。
事实上,耶稣的要求更严格(太5:17-20),但祂的轭是为我们量身定造的,祂的担子最切合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十分适合背负的人”。同时,祂也给人提供了负轭的方法。
c. “当负我的轭”:指顺服神的意旨,让祂掌管我们的生命。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
d. 凡神所分派给的负担,是人的轭,也是主的轭,与担子一同临到的是祂的恩慈与怜悯。

思考:人给的的轭和耶稣给的轭有什么区别?我们该怎样负起神给的轭?

4. 安息
原文,可作提神或安歇(太12:43;启14:13)之意。
此处,指因转向主而找到心灵上安息。
思高译本:“这样你们必要找到你们灵魂的安息”。
当对神对人都能谦卑,不再争大,甘心事奉基督,便会经历这属天的安息。
有注释家说,这里是双重“安息”:找到父的安息;顺从父的安息”。
真安息,乃是内心的平静安稳,与客观的环境无关,也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5. 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是神要给跟随者的,耶稣以自己的名发出了这份邀请。
马太有意使耶稣讲论安息的话,与下一段太12:1-14法利赛人对安息日的规定作对比。强调:神是喜爱怜恤的,与神建立关系,能使充满愁烦的生命变成有方向、有属灵果效的生命。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边察看,寻访古老的路,哪里是完善的道路,就行走在其上;这样,你们自己必找到安息……”(耶6:16)

6. “得享安息”的条件
“这样”——即“心里柔和谦卑,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
“学我的样式”:新汉语译本翻译为“向我学习”。
a. 学习主对待“轭”的态度。
耶稣在世生活的最主要的担子:
“耶稣对他们说:‘我的食物就是要遵行差我来那位的旨意,完成他的工作。’”(约4:34)
“差我来的那位与我同在;他没有撇下我独自一人,因为我一直行他所喜悦的事。差我来的那位与我同在;他没有撇下我独自一人,因为我一直行他所喜悦的事。”(约8:29)
耶稣甘愿舍弃自己的权利,乐意接受各种限制,唯独遵行神旨意。
b. 学习负主的轭,幷与主同负一轭。
轭,是为了减轻背负重担的痛楚,也象征着顺服及承担责任。
主的轭:
i. 实实在在能救赎人。
ii. 是良善的、正确的。
iii. 幷非独自负轭,与耶稣同负一轭,所以是轻省的,也能给我们带来安息。
所以,耶稣发出诚恳的邀请──到我这里来,负我的轭──
负主的轭:
i. 学习做主的门徒,接受属天的权柄,像主接受父的权柄一样;
ii. 顺服、服事主,接受主给我们一切的托付、工作、事奉;
iii. 主怎样走,我们就怎样走,祂走向哪里,我们也走向那里。

思考:耶稣提到了什么应许?我们怎样才能使得心灵达到完全安息?

总结与应用:

1. 总结内容
太11章末几节是主耶稣向全人类发出的伟大邀请:凡陷在失望、苦痛与恐惧中的人,只要来到祂面前,负起作门徒的轭,与主联合,学习祂是柔和与谦卑,所付的代价就“容易轻省”,却可以得到那伟大的祝福──就是人人渴求却极难得到的心灵的平静与安息──有了这份心灵的安息,人就可以承受得起世上各种困苦、压力的重担。

2. “心灵得安息”不等同无作为的内在满足
a. 耶稣所应许的“安息”是指与神的爱、医治和平安同在,并不是指人要停止一切劳动。
b. “心灵得安息”是在动态中的体验。
正如旧约先知信息的指示:人只能在遵行上帝的旨意中得到心灵的安息。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边察看,寻访古老的路,哪里是完善的道路,就行走在其上;这样,你们自己必找到安息。”(耶6:16)

3. 主的轭是容易的?
a. 如果我们感到不容易、不轻省、不安息,就不是出于主的,或没有与主联合,而是偏行己意,错了方向与方法。
b. 主的担子是轻省的,不等于不会遇到困难、试炼、劳苦、伤心的事。困难会有,只不过我们不是独自面对,而是与神一同负轭,而祂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施予足够恩典的神。
i. 负轭,是双方一同背负担子,分担颈上的不适。
ii. 信徒致命的错误是企图独自挑起生命的担子,而神从没让人套上重担。
iii. 生命得胜和得享安息的秘诀在于脱下“己”的项圈,接受主轻省的“轭”,并与祂一同负轭前行。
iv. 主是渴望分担我们的劳苦,承受我们所经历的伤痕。

4. 与主同负一轭?
a. 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脚步,与主同行,亦步亦趋,不前不后,不离左右。
b. 当我们真能完全顺服神的旨意,就会觉得生活中的“轭”都不难;所难的,唯有内里并没有完全降服。
c. 认为顺服神、讨神喜悦很艰难,是错误的观念。
我们可以向祂祷告:“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聆听、遵行──这是生命里最崇高,最简单的法则,其中藏着“安息”。

5. 小结
当你觉得是在背负十字架时,就会觉得非常沉重;当你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与祂同行,就会觉得轻省。

思考:困难和重担往往是生活的常态,怎样才能与主同负一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