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
粤语
听众朋友,你好。欢迎收听《穿越圣经》这个节目。很高兴我们又在空中见面。《穿越圣经》这个节目希望帮助每位听众能更加明白神的话语,成为遵行并传扬神话语的人。
上一次节目,我们查考与分享了启示录18:1-7,让我们在重温的基础上稍作补充,然后再继续查考与研读这卷书18:8-17的内容。
读罢启示录18:1-7,或许有人忍不住会发出疑问说:“有一天,我们的世界真的会被毁灭吗?”启示录18章显示了巴比伦完全的毁灭,约翰借用巴比伦来代表罪恶世界的势力。一切拦阻神计划的,都会遭受悲惨的结局。
或许有人不禁还会说:“地上客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们处在这样的境况当中,又该如何呢?”根据圣经和史料的记载,在古代,罗马帝国的商人利用社会中的声色犬马来发财。今日很多商人也干同样的勾当。商人常以多得利益为出发点,很多精明的人受到引诱,利用邪恶的制度去图利。基督徒要远离金钱、地位和舒适生活的引诱,却要按照基督的价值观,在生活中活出服事、施与、舍己、顺服和真诚的特质。
或许还有人不禁会感慨地说:“人们常常以为手中有钱就是安全;其实人可以倚靠的惟有神!”根据约翰的描述,象征巴比伦的淫妇生活靡烂,穷奢极侈。她夸口说:“我稳坐如皇后,永不会哀伤。”世上有财有势的人很容易有这种态度。经济充裕的人常常自以为稳如泰山,一切尽在手中,不需要倚靠神或任何人。这实在是蔑视神,必受严厉的审判。如果你经济上稳定,不要自鸣得意,让自信迷惑了,要好好运用你的钱财去帮助别人和推展神的国度。
从天上讲话的声音继续宣告大城应得的刑罚。这座罪恶之城的痛苦悲哀,要与她先前的荣耀和奢华成比例。大城的行为一向不负责任。她以皇后自居,以为自己的富贵永不会改变,又自称不是寡妇。这有点奇怪,但根据以赛亚书47:7-8的记载,这可能是出自古巴比伦自以为永不会寡居的典故。她更非常肯定决不至于悲哀,这正是历代物质丰富者一贯的错觉。
启示录18:8说:“所以在一天之内,她的灾殃要一齐来到,就是死亡、悲哀、饥荒。她又要被火烧尽了,因为审判她的主神大有能力。”
这里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毁灭之火会毫无预警地临到。巴比伦要为“死亡”和“饥荒”之灾而悲痛。死亡、悲哀和饥荒是临到巴比伦的三个骑士。这是一场彻底的、全面性的毁灭。在圣经中,巴比伦是第一个享有繁荣富足的城市,可是神对她的审判,终结了她冗长的犯罪历史。“因为审判她的主神大有能力。”神要毁灭这城,神要独自成就这事。我们相信当基督再来的时候,他必成就这事。以赛亚书63:1-4说:“这从以东的波斯拉来,穿红衣服,装扮华美,能力广大,大步行走的是谁呢?就是我,是凭公义说话,以大能施行拯救。你的装扮为何有红色?你的衣服为何像踹酒榨的呢?我独自踹酒榨;众民中无一人与我同在。我发怒将他们踹下,发烈怒将他们践踏。他们的血溅在我衣服上,并且污染了我一切的衣裳。因为,报仇之日在我心中;救赎我民之年已经来到。”当基督再来的时候,他要从以东、身穿鲜血染红的衣服来到。我认为基督一定会进到巴比伦,要对这个邪恶的城市施行审判。在启示录19章,我们会读到基督再来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要看这个重要的贸易中心被毁之后,各方的反应。那时世人将要大大悲哀地参加丧礼。由于巴比伦受到审判,天上出现期待已久的大喜乐。这是两个不同的景况。巴比伦被毁,这使得一群人遭到不幸,但是这对另外一群人来说则是天大的好消息。
“一天之内”与“一时之间”的表达一样,强调时间的紧迫性、瞬间性及同时性。启示录18:8的灾难是对巴比伦夸耀的报应;死亡是剥削和嘲笑寡妇等弱者的代价;悲哀是巴比伦无节制的奢侈和追求快乐的代价;饥荒是对过剩的富饶的惩罚。
巴比伦的审判会在一天之内来到,就是死亡、悲哀、饥荒。大有能力的主神要用火来惩罚这座罪恶之城。
“所以”一词表明了神审判巴比伦的坚定态度,这种态度正是巴比伦受横祸突击的理由。根据以赛亚书47:9的记载,没有警告,亦不能延迟,在一天之内,大难临头。约翰在这里特别提出四种灾殃。第一样是死亡:死应是一了百了之事;这里的意思可能是城中部分人死亡,城却仍苟延残喘;又或者“死亡”一词应像英文RSV译本翻作“瘟疫”(pestilence)。无论如何,接踵而至的是悲哀、饥荒,和火。灾难四面夹攻,大城的景况可想而知。这一切灾殃必不能幸免,因为审判她的主神大有能力。大有能力语气极重;神的大能不可疏忽。“审判”一词说明灾殃不是神随意在表演大能,而是将大城应得的报应加诸其身上。
启示录18:9-10说:“地上的君王,素来与她行淫、一同奢华的,看见烧她的烟,就必为她哭泣哀号。因怕她的痛苦,就远远地站着说:哀哉!哀哉!巴比伦大城,坚固的城啊,一时之间你的刑罚就来到了。”
那时,巴比伦统管全世界。敌基督的首府就是巴比伦,他掌有史无前例的独裁大权。那时的世界将成为一个恐怖的地方,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巴比伦。股票行情要看巴比伦的脸色,巴比伦要带动世界的时尚。一出戏在巴比伦有好的票房,才算成功。整个城的每一件事都以敌基督为中心,人们都悖逆全能的神。那时没有人想到这座城会被神审判。但是在日落不久,它就变成废墟了。当巴比伦受到审判的消息一经传出,世人惊恐不已,接着将要哀号。全世界都在一片哀嚎声中,因为世人的哀嚎之声穿彻云霄!在启示录17章,我们看到世上的君王痛恨宗教的巴比伦,敌基督铲除了宗教的巴比伦,使自己成为惟一受崇拜的对象。在18章,情况完全相反。世上的王爱慕经济的巴比伦,因为她使他们的财源滚滚。“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代表全世界各大企业最后都离弃巴比伦。他们以颂词哀悼她,原以为的安全屏障,在神的审判之下忽然坍塌,其影响力堪比核弹爆炸时所造成的威力和破坏力。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惊心动魄的画面;这场大火带来灾难性的审判,接下来就是基督再来,在地上建立祂荣耀的国度。
地上的君王因失去特权和地位而悲痛,并非因悔改而流泪。君王的哀号,暗示政治领袖的不义和腐败对国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预示领导阶层所要承受的残酷而严重的审判。
地上的君王因这位从前的情妇被火烧而哀号。然而,他们的哀号是与私利有关的。他们因为失去了享乐和奢侈享受而悲哀。他们远远地站着,因巴比伦的痛苦和突如其来的灭亡而惊叹。
地上的君王,素来与这大淫妇朋比为奸,奢华与共,见城倾覆,就都哭号。城焚烧时,大家在旁观看。围观时大家保持距离,惟恐沾染她的痛苦,祸及己身。“哀哉,哀哉”这句重复语是加强可悲的语气。“哀哉”其实应译作“祸哉”,原意是“祸哉大城”而不是哀叹。巴比伦强大且有势力,这是当时小小的教会所深深体会到的。约翰却要信徒知道没有任何权势可与神较力。他一面描写巴比伦的势派,一面又预言她的毁灭。巴比伦的灾祸突然其来,“一天之内”,灾殃齐到。不但如此,其灾祸越来越浓缩,先前的“一天之内”到这里变成“一时之间”。围观的众王称这些灾殃为刑罚,可见他们承认这是当得的审判。
启示录18:11-17说:“地上的客商也都为她哭泣悲哀,因为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这货物就是金、银、宝石、珍珠、细麻布、紫色料、绸子、朱红色料、各样香木、各样象牙的器皿、各样极宝贵的木头,和铜、铁、汉白玉的器皿,并肉桂、荳蔻、香料、香膏、乳香、酒、油、细面、麦子、牛、羊、车、马和奴仆、人口。巴比伦哪,你所贪爱的果子离开了你;你一切的珍馐美味和华美的物件也从你中间毁灭,决不能再见了。贩卖这些货物、借着她发了财的客商,因怕她的痛苦,就远远地站着哭泣悲哀,说:哀哉!哀哉!这大城啊,素常穿着细麻、紫色、朱红色的衣服,又用金子、宝石,和珍珠为妆饰。一时之间,这么大的富厚就归于无有了。凡船主和坐船往各处去的,并众水手,连所有靠海为业的,都远远地站着,”
当你读这段经文的时候,你觉得像是走在某一个大城市的商业街上吗?在我们的商店橱窗里,陈列的都是这些东西,那些都是富裕社会中的产物,在约翰时代的罗马帝国已经都有了。巴比伦将这些奢侈品变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在这张清单上,你找不到粗棉的衣物、或工作服。我们活在富裕、奢侈的年代。绝大多数所谓的必需品,其实都是奢侈品。让我们看看这些商品:“地上的客商也都为她哭泣悲哀,因为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这货物就是金、银、宝石、珍珠、”那时的客商都得了忧郁症,再也没有人买他们的商品了。在巴比伦,有金、银、宝石和珍珠。你看,我们好像来到商场的珠宝部门。我们从珠宝部门来到女士的成衣部门,这里陈列的是“细麻布、紫色料、绸子、朱红色料”。然后是豪华礼品的部门,摆放着“各样香木、各样象牙的器皿、各样极宝贵的木头,和铜、铁、汉白玉的器皿”。我们再走到香料及化妆品部门,这里陈设着:“肉桂、荳蔻、香料、香膏、乳香”,他们有很多香水,可能是二十四小时长效的。我们再走到酒类和点心部门,这里琳琅满目的是:“酒、油、细面、麦子”,这些是有钱人的食材;大麦是穷人的食物。富人享用美食和奢侈品。再到肉品部门,你可以在那里买到上等的牛排、羊排和猪排。这些商品涵盖了每个层面,是为用惯精品的人所预备的。甚至连人都卖,包括他们的灵魂。很多大企业的员工就像奴隶一样忙个不停,很多女人出卖她们的灵魂,正如经文中提到的“车、马,和奴仆、人口”。“贩卖这些货物、借着她发了财的客商,因怕她的痛苦,就远远地站着哭泣悲哀,说:哀哉!哀哉!”“哀哉”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哭泣的声音。世上的客商坐在计算机屏幕前哭喊着“哀哉!哀哉!”,因为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他们的大笔财富竟然化为乌有了。我们可以在旧约圣经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如以西结书26-27章预言推罗的审判。古推罗就等于今天的纽约,也是未来的巴比伦。
“客商”是指向腐败的巴比伦掌权者和贵族,提供各种奢侈品而发家致富的商人。他们与腐败的政治家一样不义,剥削穷人,是这些腐败之辈的温床。他们的悲哀是自私的,是因失去生意而发出的哀号,因为他们的经营项目很广泛。
“奴仆、人口”这句中的“仆人”指“身体”或“肉体”。因此,奴仆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都卖给主人,与牲畜没有两样。当时的罗马文明基于奴隶制度,商人把人的肉体和灵魂当商品买卖。可以肯定地说,把人当成商品的社会,不关心甚至藐视人的生命和人格,必然要自取灭亡。
客商哭泣悲哀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再获取利益了。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巴比伦所买卖的货品,似乎代表当时世界贸易的趋势:贵重金属、珠宝、衣料、香木、象牙、铜、铁、汉白玉、香料、香水、酒、油、五榖、牲口、车马、奴仆、人口。离道的教会与商业世界,在贩卖人口的罪上有份;教会任人自由放纵,而商业世界则从中谋利。论到这倾倒的组织时,客商都哀叹所冀望得到的利益已经失去,其荣华富贵已突然又永远地消失了。跟列国的君王一样,客商远远站着,目瞪口呆,哭泣悲哀,因为这一切财利,在一时之间全都消失了。他们回忆昔日这城的奢华、以及城中居民如何讲究穿着、又善于以珠宝为妆饰。
地上的客商加入了哀哭的队伍。“哭泣”在原文中并非轻轻饮泣,而是号啕大哭,而且哭泣、悲哀这几个动词都是现在式。那么,这些客商哭泣和悲哀是何原因呢?因为没有人再买他们的货物了。他们是为自己荷包的损失而哭泣,不是因为同情大城的苦难而悲哀。
约翰将不再有市场的货物列出。金、银最易明白。宝石可能是指昂贵的花岗石,又可能是我们今日之所谓珠宝的宝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珍珠特别被提名大概因为其比较重要。紧接着约翰提到了各种贵重的布料。香木坚硬而芳香,且纹路极美,罗马人极其喜爱。“各样”这个形容词可能是指香木纹路之形态万千。同时,约翰更是提到了象牙,并各种昂贵的木制器皿,还有各种香料,以及饮料与食物。罗马的麦子多来自埃及,自然被列在海上通商的货物中。再往下是牲畜,最后是人口。奴仆字面是“身体”,正生动的道出贩卖奴隶者把人看成物质商品。“人口”字面意思是指人的灵魂(这与以西结书27:13中的希伯来文“人口”是同一个字),也是奴隶的另一称呼。罗马的罪恶包括了极端地蔑视人的生命。形式或许不一样,但世界上的强大帝国无不以买卖“人的灵魂”为能事。
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时间到了,我们先停在这里。如果你对节目中所分享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欢迎你来信询问,我们很乐意为你再作说明;若是你生活中有什么难处,也请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彼此记念代祷。
我们下次节目再见。愿神赐福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