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弟兄姊妹,我们来探讨“与耶稣辩论”系列,题目是“与耶稣辩论道德”。
研读的经文:马可福音12:28-34。
有一个文士来,听见他们辩论,晓得耶稣回答的好,就问他说:诫命中那是第一要紧的呢﹖耶稣回答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阿,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那文士对耶稣说:夫子说,神是一位,实在不错;除了他以外,再没有别的神;并且尽心、尽智、尽力爱他,又爱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好的多。耶稣见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对他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
这个讲道系列讨论几段讲述人们跟耶稣辩论的经文。人们向耶稣把提出问题,与祂争论。那些人与耶稣辩论的议题既广泛又有趣。今次我们探讨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道德和道德生活的本质。
从来都没有一个世代像今天一般对何谓道德有如此繁多的争论,原因大致如下:多个世纪以来,不同文化的人对于如何界定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一直争论不休。可是,在每个社会里,这些争论总是在一些对道德和道德生活已有所共识的基础上进行。这些争论在儒家思想、印度教、更正教、天主教、东正教或无神论等范筹内体现。但今天的情况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在社会制度无法使我们拥有一套大家都认定的道德标准。
人们对于是否有超然和终极的道德标准存在也没有共识。因此,社会出现更多有关道德和道德生活的争论,而且情况一直持续下去。讨论耶稣在这段经文的教训很有意思。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话耳熟能详。
有一次我拜访一个家庭。我们坐下来喝茶,突然间,我听到一声巨响,像汽车穿过窗户的声音一样。我跳起来,说:“什么声音?”他们说:“你指什么?”原来那是火车声。有火车经过他们的房子,距离房子大概只有两公尺。我说:“天啊!你们怎可以忍受这种情况?”他们问:“什么情况?”正如不要叫一条鱼与鱼谈论水的问题一样,因为鱼会问:“水是什么?”同样,虽然耶稣在这里的教训耳熟能详,却深邃得令我感到惊讶。
这是新颖的教训。这个有关道德和道德生活本质的教训是独一无二的。这段经文可分为三部分,我们根据这三部分来研读经文。在第28节,我们看到一个人人都面对的问题。在第29至31节,耶稣基督概述人人都要得着的生命。有趣的是,接着,那个提出问题的人回答耶稣,第32至34节记述他们的对话。经文指出得着那生命的途径。经文分为三部分。第一,人人都面对的问题;第二,我们要得着的生命;第三,得着这生命的途径。
第一,人人都面对的问题。首先,我们从经文知道人人都面对的问题。有一个文士来问耶稣,说:“诫命中那是第一要紧的呢?”那个人是谁?经文说:“有一个文士来,听见他们辩论,晓得耶稣回答的好……”
经文所说的“他们”是谁?事实上,我们在上个题目已看过马太福音对这场辩论的记载。那个文士看到耶稣如何回答撒都该人的问题。撒都该人是当时的自由派人士。他们不相信有来世,也不相信超自然的事。他们不相信任何有关死后的事。
在上个题目中,我们看到耶稣驳斥撒都该人。那个人留意到耶稣回答得好。那个人是谁?他是律法教师,是当时的律法学者,是法利赛人。不是所有法利赛人都是律法教师,但所有律法教师几乎都是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却刚刚相反,撒都该人是当时的自由派人士。法利赛人是当时的保守派宗教人士。
文士提出一个问题。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但这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这是一个热门话题。他提出的问题是当时人们热烈辩论的。我说明一下经文的背景。基本上,文士要说的是:“我们是保守派宗教人士,我们知道我们必须遵守神的律法,才能得到神的赐福、爱和接纳。然而,我们知道圣经中至少有六百一十三条可辨认得出的律例。”顺带一提,这是真的。我提出这一点,因为当时的法利赛人经过筛选、思考和分类而得出至少六百一十三条律例。六百一十三条律例!你或许觉得十条律例已经太多了。六百一十三条可辨认得出的律例。是六百一十三条!因此,文士提出一个问题。
文士来问耶稣说:“我们辩论这个题目,也希望你给与一些指引。一方面,我们知道我们必须遵守律法,才能得到神的爱、接纳和赐福。另一方面,律法有六百一十三条。实在令人受不了。谁能够达到这些标准呢?如果这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我们便绝望了。耶稣,我注意到你相信有天堂。这实在太好了。”
文士问:“进入天堂有什么最低要求呢?肯定不用遵守所有六百一十三条律例吧。肯定有些律例是较重要的。肯定有些基本律例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求你帮助我们。我们必须遵守律法,才能得着神的爱和接纳,求你帮助我们。求你帮助我们把所有律法简化成一个可行、可达到、可实现、可履行的形式。哪些是我们必须做的重要事情?哪些是首要的诫命?”
文士提出这个问题。他要说的是:“我们不像撒都该人那样是相对主义者。我们相信有一套超然的道德标准,是人人都要向神守着的。但道德上的绝对主义是不是代替相对主义的唯一选择,我们是不是要被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标准所折磨,总是感到内疚、被定罪和绝望呢?就是这样吗?求你帮助我们。”这就是文士提出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这十分有趣。谢谢你的分享!我明白这些历史背景,但一世纪犹太拉比所提出晦涩的争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与我们息息相关。虽然经文记载的是一世纪犹太拉比所提出晦涩的争辩,却反映出一个人类长久以来普遍面对的问题。
有一部改编自武侠小说的电影《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电影中的女主角名叫玉娇龙,是一个年轻的官家小姐。她一直饱受官宦之家的规条和环境所折磨。她讨厌僵硬的规条。她将要许配给一个官家公子,但这头婚事只是为了满足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玉娇龙受尽折磨。后来,玉娇龙遇到俞秀莲。俞秀莲是江湖中人,是一名侠士。在电影早段,玉娇龙和俞秀莲有以下一段对话。玉娇龙说:“行走江湖必定很刺激,必定是自由自在!我在书上看到你们这些侠士的故事。你们四处闯荡,遇上阻挡去路的人就打!”俞秀莲说:“写书的不那么写,书就没法卖了。”玉娇龙说:“但自由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就是真正的幸福。”俞秀莲认真地回答说:“江湖侠士也有其规矩:朋友之道,信用、道义……若没有规矩,我们也无法生存下去。”接着,她说:“但遵守这些规矩是不容易的。”玉娇龙说:“我希望自己也像书中所说的英雄一样,像你和李慕白那样。”
接着,俞秀莲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你知道我曾经定亲吗?那个人名叫孟思昭,他是李慕白的结拜兄弟。有一天,孟思昭在一场江湖争斗中被李慕白的敌人所杀。之后,李慕白和我一起经历许多风雨,我们对彼此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但我们怎能羞辱孟思昭的名声呢?我也渴望得到你所说的自由。”
这一点很有意思。玉娇龙怎么说?她对俞秀莲说:“我讨厌规条。规条使我无法得到我所渴望得到的爱。我讨厌规条。我要摆脱一切规条。我要定立自己的规条。我渴望像你一样。”俞秀莲说:“我来告诉你人生是怎样的。规条总是存在。你无法摆脱规条。若没有规条,我们便无法生存下去。你想过我的生活吗?规条也使我无法得到我所渴望的爱。名节、信用、道义、朋友之道等规条使我无法得到我所渴望的爱。”
俞秀莲要说的是:“我来告诉你人生是怎样的。若没有规则,我们便无法生存下去。以为自己可以没有规则而生活,是天真的想法。若没有规则,我们便无法生存下去。规则把我们压碎,使我们终生郁郁不欢。人生就是这样的。若没有规则,你便无法生存下去。不要那么天真,不要做相对主义者。不要那么天真,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定立自己的规则。这是不可能的。总是要有规则。规则总是存在。在你之上总有标准。总有义务。你知道总有这一切。”
我喜欢俞秀莲所说的话。她说:“一方面,总有规则。若没有规则,我们便无法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她对相对主义者说:“不要那么天真。”她也对道德主义者说:“不要那么天真。当你遵守规则,规则把你压碎。另一方面,规则把你周边事物维系。规则是一个担子。你无法忍受规则,但你也不能没有规则。人生就是这样的。”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上,电影之后提到,原来玉娇龙一直秘密习武,练成一身好武功。然而,她心里充满矛盾。一方面,她渴望有一位师父给她传授武功,使她武功更高强;另一方面,她又害怕和讨厌有一位师父限制她的自由。她想要一位师父,又讨厌有一位师父。她因这个矛盾而悲惨地渡过一生。
这是电影《卧虎藏龙》的故事。圣经告诉我们,这也是每个人心灵的写照。圣经解释俞秀莲所看到的人生。因为我们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所以我们都需要一个主人。因为我们心灵破碎,在我们周围欺压我们的人心灵也破碎,所以我们害怕有一个主人,但我们无法摆脱这种情况。你明白吗?
相对主义是天真的想法,但道德主义也是天真的想法。这就是那个文士的想法。他说:“一方面,我们知道有律法。我们知道有从神而来的律法,也知道人有义务。我们不致愚蠢到以为自己可以定立自己的规则。”电影故事中的悲剧告诉我们,当人以为自己可以定立自己的规则时所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顺服在规条下仍然会产生问题。
道德主义者和宗教主义者说:“我们要过品行端正的生活。但如果你真的明白规则的要求,你只会常常感到内疚、被定罪和被压制。我们无法忍受规则,也不能没有规则。耶稣,求祢帮助我们。我们必须要遵守的规则也许只有几条罢了。想个折衷办法吧。可以吗?”这个问题反映一个人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把问题带到耶稣面前。
第二,人人都需要的生命。看看耶稣如何回应。对于这个人人都面对的问题,耶稣所作的回应勾画了人人都需要的生命。他描绘一个人人都应该活出的生命。这实在令人感到震惊。事实上,这甚至有点讽刺,因为他一开始就说:“诫命中那是第一要紧的呢?”耶稣不是说:“我不会回答你的问题。”而是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
耶稣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其实祂一开始就是要说:“好吧,我告诉你。”耶稣把我们引进对话中。注意经文的最后一节。我希望你们明白耶稣所说的话,因为这句话对你来说耳熟能详,所以你习以为常,就像习惯了火车不断经过你的家而听不见一样。然而,当耶稣说完了这话,看看经文怎么说。第34节:“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留意“敢”这个字。众人都愣住了。他们听了这话,不是说:“啊,耶稣说得真好。爱。一切都是出于爱。”你明白吗?现代人读这段经文的时候说:“啊,一切都是出于爱。”当时的群众是这么说吗?他们必定听到耶稣说了一些我们意会不到的话,因为当耶稣说完了话,众人都愣住了。他们吓得目定口呆。他们没有恼怒。他们害怕得不敢恼怒。他们不敢再问耶稣什么。
首先,耶稣看来好像回答问题,实际上却是推翻那个提出问题的宗教人士所持定的思维范筹。耶稣摧毁所有关于道德和道德生活的人类思维。在这段耳熟能详的经文中,耶稣实际上是为律法的内容重新下定义,也为守律法的动机重新下定义。
耶稣为律法的内容重新下定义(律法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也为守律法的动机重新下定义(为什么要守律法)。你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耶稣为两者重新下定义,祂的观点与传统宗教人士对道德律法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首先,让我告诉大家耶稣如何为律法的内容重新下定义。
耶稣没有指出十诫的其中一条诫命。大多数解经家都指出,当时的听众大概预期耶稣会指出十诫的其中一、两条诫命。如果耶稣这样做,祂便赞同提问者的假设或意愿。提问者其实是说:“帮助我们把律法简化成更可行的模式。告诉我们律法中哪部分是最重要的。”有趣的是,如果耶稣指出其中一、两条诫命,就会令自己变成自由派或保守派人士。今天,大多数人都以这种观点去看律法和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这些道德准则不一定是来自圣经的。英国著名学者、作家及神学家鲁益师(C.S.Lewis)在其著作《人的见弃》(The Abolition of Man)的附录中概述了不同宗教的道德体系,它们是十分相似的。
这些道德准则与人心中所想的无异。当这些道德准则传承下来,人们会选择和判断哪些诫命是重要的。举例说,如果耶稣基督指出“孝敬父母”和“不可贪恋人的妻子”这两条诫命,并说:“这是很重要的”,祂便变成保守派人士。如果耶稣指出“不可偷盗”和“不可作假见证”这两条诫命,情况会怎样呢?顺带一提,“不可作假见证”不仅是指说谎,也是指扭曲司法制度。如果耶稣指出“不可偷盗”和“不可作假见证”,并说:“最重要的是这两条诫命,不是‘孝敬父母’和‘不可贪恋人的妻子’”,这样,祂便变成自由派人士。耶稣没有指出任何一条诫命,说:“这一条很重要,那一条不重要。”
相反,耶稣引用两节经文。祂引用申命记6:5,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祂又引用利未记19:18,说:“……要爱人如己。”耶稣指出这两条诫命,说:“这就是律法的总纲。”耶稣不是说:“只要遵行这两条诫命,其他诫命都可以忘记了。”我选读马可福音的记载,而不是马太福音,因为马可福音记载耶稣和文士的对话,马太福音没有记载这段对话。我们看看经文。
马太福音提到耶稣教训人的时候,说:“这两条﹝爱的﹞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耶稣不是说:“这些诫命比其他诫命重要”,也不是说:“只要爱,其他诫命都可以忘记了。”相反,耶稣说:“除非你明白爱是一切律法的总纲,而且只有透过律法才可以为爱下定义,否则你不明白律法的真正目的。”耶稣说:“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耶稣的教训是十分新颖的。有人说:“我已听过这种说法。”让我来解释耶稣的教训是何等新颖。
首先,耶稣说爱界定遵循律法生活的真义。律法所追求的是爱,虽然有时候律法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律法所追求的是爱。让我举例说明。耶稣说每一条律法基本上都是关乎爱……看看这条诫命:“不可奸淫。”虽然这条诫命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这条诫命的重点是要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配偶。如果你开始明白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话,你便知道人不能单单透过禁戒婚外性行为而满足这条诫命的要求。这条诫命要求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配偶。
看看另一条诫命:“不可偷盗。”虽然有些诫命以消极的方式表达出来,但重点是每条诫命所追求的都是爱。既是这样,你必须积极和甘心乐意地去施予,才可以满足“不可偷盗”这条诫命的要求。看看另一条诫命:“不可说谎。”诫命的重点是,你应当活出真情流露的生命,而不是操纵你身边的人。
换句话说,你不能单单透过不作假见证而满足“不可作假见证”这条诫命的要求。你不能单单透过不贪污而满足“不可偷盗”这条诫命的要求。你不能单单透过避免婚外情而满足“不可奸淫”这条诫命的要求。经文是说你要爱你的配偶,也要爱你的邻舍。
耶稣说:“如果你说自己遵行律法,却是一个严苛、吝啬、冷漠、难以亲近的人,你根本没有遵行律法。你甚至不知道律法的真正目的。律法所追求的是爱。爱是一切律法的总纲。”经文说,首先,爱界定遵循律法而生活的真义;其次,律法也界定凭爱心去生活的真义。两者同样令人难以置信。耶稣说爱是一切律法的总纲。祂不仅是指爱界定遵循律法而行的真义,而且每一条律法都是关乎爱。这会不会增加每一条律法的要求呢?这会不会增加神的律法的范围和要求呢:这也意味着律法界定凭爱心去生活的真义。
现代人一般会这样说:“规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凭爱心行事。”好吧。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你怎知道什么是最有益的事呢?你还记得自己二十岁的时候是怎样的吗?你二十岁的时候认为很有爱心的事,到了四十岁,你会发现它摧毁了你和你身边的人。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现在很明智呢?到了六十岁,你会怎样看自己四十岁时的模样呢?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说:“不用遵守神的律法,只要做有爱心的事就够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事实上,每当你违反神的律法,每当你说谎、偷盗、犯奸淫,每当你违反神的律法,你其实是说:“我比神更清楚什么是有爱心和有益的事。”可是,人是神所造的!人类社会也是神所造的。神创造了我们。历史是复杂多变的。人是复杂多变的,人心也是复杂多变的。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才能真正激发人心。耶稣的教训是新颖的。祂说:“我说爱神和爱人这两条诫命是一切律法的总纲,我是要告诉你们,神定立律法的目的。”神定立律法,不是要我们忙个不停。神定立律法,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有爱心的事,也告诉我们如何去爱!
因此,爱界定何谓遵循律法而行,而律法界定何谓凭爱心行事。只有当你明白这一点,你才开始理解律法的内容。现在你看出问题所在吗?这里有一个重大问题。法利赛人求耶稣帮助他们把律法简化成更可行的规条,使律法不再那么折磨人,但耶稣做了什么呢?
耶稣给我们展示律法最积极的一面。你能想象吗?看看这是何等积极。耶稣给我们展示律法最积极和最令人振奋的一面。祂也给我们展示世上的教师一直以来对律法的理解是何等吓人和折磨人。不仅如此,耶稣也做了另一件事。
耶稣不但为律法的内容重新下定义,也为守律法的动机重新下定义。在耶稣所说律法的总纲中,哪一条诫命是首要的,哪一条诫命是次要的?第二条诫命是爱人如己。你要凭爱心和公正地待你的邻舍。好吧,第一条诫命是什么?对别人的爱从何而来?是来自一颗对神满有爱慕的心。
耶稣基督使用“爱”这个字,祂引用申命记6:5:“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爱有很多方面,也蕴含很多不同的意思。爱你的仇敌,不一定意味着你要爱慕你的仇敌,对吗?爱你的仇敌,可以指饶恕你的仇敌,并且做正确的事。我们知道圣经说“爱你的仇敌”并不是指你要爱慕你的仇敌,而是指不要报复,诸如此类的意思。
“爱”这个字有什么含意?爱解释守律法的唯一动机,以及按照神的吩咐去对待别人的唯一动机。守律法只可能源自一颗全心全意爱主耶稣和爱神的心。你的心必须充满热情和喜悦。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
圣经用了一个我们只会用来描述恋人的用语。耶稣是要指出,除非你守律法是因为你已经与神建立了炽热和充满爱的关系,否则你只会认为律法是要压制你和扼杀你。你看到耶稣的教训完全推翻自由派和保守派人士对律法的观点吗?
自由派人士对律法抱持相对主义的观点。自由派人士说:“你要定立自己的规条。谁能判断对错呢?”在上个题目中,我们看到耶稣与自由派人士辩论。重点是,耶稣的教训显然与自由派人士的观点不同。耶稣不是说:“律法并不重要。”耶稣基督比任何人更重视律法。另一方面,耶稣在这里驳斥保守派人士。还记得文士所提出的问题的前设吗?这个问题的前设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前设是:“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守律法才能得到神的爱和接纳。我们如何可以做到呢?”耶稣说:“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如果你试图借着守律法去得到爱,如果你试图借着守律法去得到别人的爱、神的爱、自己的爱或自尊,如果你说:“因为我守律法,所以神爱我,这使我自我感觉良好,别人也会尊重我”,那么,律法只会变成摧毁你生命的力量。
你面对人人都经常面对的老问题。你需要规则,但你又不想有规则。你无法没有规则,但你又无法忍受规则。你想有一位主人,但你又害怕有主人。唯有当你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守律法,而是为了施予而守律法时,律法才会变成建立健康和整全生命的力量,并且使你和你身边的人得生命。你必须已经拥有自尊,并且已经与神建立爱的关系。你必须拥有这一切,才能够为神的缘故和为真理的缘故而遵行律法的要求。你为什么要说实话呢?宗教主义的看法是:你必须说实话,不然,神不会让你上天堂。这只是恐惧而已。
宗教主义的看法是:你必须说实话,这样,你便知道自己比那些不说实话的罪人优越了。这只是骄傲而已。宗教主义认为,守律法是为了得到神的爱,遵从律法是出于恐惧或骄傲。你说实话是因着恐惧或骄傲。你努力要得到神的爱,是为免神把你送到地狱里去。你努力要得到别人的爱和自爱,使你心中感到:“我是个好人。我不说谎。”这种想法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你诚实是出于恐惧、骄傲和虚伪的信仰,这是你遵行律法的唯一动机。如果你诚实是出于恐惧和骄傲,想一想吧,你为什么说谎呢?人为什么说谎呢?是因为恐惧和骄傲。
在宗教主义当中,你让邪恶的根在心里、对神献身时、对神虔诚时、在信仰中、到教会聚会、祷告、读经,并且顺服等各种情况中得以生长,你使这一切长出邪恶的根。你做这一切事情,只是为了得到神的爱、别人的爱和自爱而已。
如果你抱这种心态去守律法,举例说,如果你说实话的真正动机是出于恐惧或骄傲,这个动机也使你欺压人、操纵人和说谎。有一天,境况会改变的。你或许在良好的环境成长。你或许在很好的教会成长。但有一天境况会改变,你突然发觉自己说谎。你说:“怎么可能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你守律法只是为了得到神的爱、自爱或别人的爱,而不是去爱神、爱自己和爱人;如果你守律法不是因自己内心已经充满爱,已经与神建立关系,并且蒙神所爱和接纳而去爱,那么,神的律法只会让你隐藏自己的真面目,使你压制和伤害自己,也使你压制和伤害别人。这就是耶稣要表达的意思。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众人都愣住了吗?
耶稣正在描绘一种生命的写照,在这生命中,爱和律法并不互相对立,律法也不会成为压制。耶稣描绘的是一种律法和爱最终在生命中完全融合的境况。人人都想追求这种生命,但耶稣说:“这生命是这样的。你必须知道神爱你。你必须已经与神建立爱的关系,已经历神炽热的爱和完全的接纳,并且以神为乐。当你因拥有这样的生命而守律法,即使你只是断断续续地守律法,即使你不是完完全全地守律法,也能给你和别人的生命带来健康和医治。众人望着耶稣,说:“你到底来自哪个星球?这不是自由派或保守派的教导、也不是中间派的教导。这不是叫人“定立自己的规则。”不是叫人“遵行所有规则。”也不是叫人“只要遵行这几条规则。”
这是一种崭新的行事方式。这段经文你读过多少次呢?这段经文你听过多少次呢?人们听到耶稣说律法是关乎爱,守律法源自一颗爱神的心,律法追求的是爱,他们都愣住了。当我们听到这番话,我们会说:“真好!”但他们听到这番话却愣住了,因为他们明白耶稣的教训。他们明白了。我们也明白吗?
第三,得着这生命的途径。人如何可以得着这生命呢?显然,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可以得着这种爱的关系,并且以这关系作为基础去守律法呢?对我们而言,得着这种关系的唯一方法是守律法。这种情况怎会出现呢?
有趣的是,文士对耶稣说了一些话,这显示他离神的国不远了。文士开始明白耶稣的教训。他对耶稣基督说了一些话,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耶稣基督正面的回应。耶稣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文士对耶稣说:“夫子说,神是一位,实在不错;除了他以外,再没有别的神;并且尽心、尽智、尽力爱他,又爱人如己……”接着,看看他突然说什么。他说:“……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好的多。”文士用了“好的多”这几个字。在马太福音第5章的登山宝训中,耶稣说:“……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胜于”和“好的多”在原文是同一个字。文士要说的是:“我突然明白律法的规定胜于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
这一点很有趣,法利赛人的信念和教训相当简单。法利赛人说:“人可以满足神的要求。你竭尽所能去过良善的生活,但你偶然也会跌倒,怎样办?相当简单。你到圣殿献祭,并求神赦免。你献上燔祭和各样祭祀,就可以弥补不足了。你要竭尽所能去遵行神的诫命,尽力做到八、九成,但总有一、两成做不到,你可透过献燔祭和各样祭祀去弥补不足。你已在神的国里!”文士对耶稣说:“等一会儿。这绝对行不通。祢指出律法的内容和动机,但我远远达不到标准。根据祢的标准,我是一个自私、自我和没有爱心的人。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都无法弥补不足,即使我时刻在殿里献祭,也无法弥补不足。这要求太高了。我求祢简化律法的要求,但祢发出这要求。我知道祢是对的。显然,我们应当这样生活、守律法和行事为人,但我们找不着门路。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都无法弥补不足。我是失丧的。”耶稣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
我们从经文学到两件事。耶稣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这表明两件事。第一,你改变了。你不再做一个宗教主义者,不让道德生活变成邪恶的根,心里不再充满恐惧和骄傲,不再因达不到标准而自卑,或因达到标准而自高,其实你只是自以为达到标准或因选择性地遵行律法而达到标准罢了。
只有一个方法使你不再做一个冷漠、自卑或自高的宗教主义者,使你生命转化过来,与神建立爱的关系,因而遵守律法,就是你必须承认自己是失丧的。耶稣说:“要得着完全的自尊,唯一的方法是失去自尊。要得着这份你无法想象的爱,唯一的方法是承认自己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么有爱心。换句话说,要得着这份爱,唯一的方法是悔改。你终于明白自己不可能满足神律法的要求。你看到自己的罪。“你离神的国不远了。”这表示你已经在通往神国的路上,但仍未到达神的国。
有一点很有趣。耶稣没有告诉文士下一步要怎样做。我为此默想了几天:“耶稣为什么没有这样对文士说:‘我告诉你如何经历神的恩典’?”耶稣没有这样说。无论你是不是基督徒,我想让你知道,恩典是复杂的。
自由派认为神爱每一个人。我们看到,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点,是天真的看法。保守派认为神只让好人上天堂。这种想法也是天真和荒谬的。有些人说顺服神便可以上天堂。这不是真正的顺服,只是利用神罢了。这些人行事不是出于爱神,而是出于恐惧和骄傲。
有些人说:“你可以借着守律法去到神面前,你可以借着守律法上天堂。”这些人一开始便无法遵行律法。他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神,而是为了自己。美国著名神学家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说,宗教主义者和基督徒是不同的,宗教主义者不是全心全意守律法,只是利用神去得着祝福。真基督徒全心全意顺服神,只想讨神和讨人喜悦。
自由派说:“你要定立自己的规则。神爱每一个人。”这种想法太天真。保守派说:“你要过良善的生活,只要你够好,神便会让你上天堂。”这种想法也太天真。恩典是复杂的,因为恩典说:首先,你必须看到自己是个罪人。其次,你必须明白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都指向一个终极的祭,它显明一切燔祭和祭祀都不足。
这场辩论在哪里发生?马可福音11:27记载,这发生在耶稣洁净圣殿后第二天。耶稣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耶稣说这话彷佛圣殿已废掉了。祭司长、文士和长老来到耶稣面前,开始争论起来。他们说:“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虽然耶稣基督没有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我告诉你们第二步吧。”但经文的上下文已把第二步显明了。
第二步是:你必须明白唯有耶稣基督为你献上终极的祭。这终极的祭废掉一切祭祀和圣殿。我们唯有从十字架看到这种充满爱的生命完全得以成就。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你知道神是对世上每个人说这话的吗?神说:“只要你顺服我,我必与你同在。”有一次,神却对耶稣基督说:“只要你顺服我,走上十字架,我必把你送到地狱里。我必因世人的罪而惩罚你。我必这样做。你要为世人献上自己。”因此,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呼喊是从地狱发出来的!
神弃绝耶稣。这是“离弃”一词的意思。神弃绝耶稣,因为耶稣担当我们的惩罚,祂在地狱里承受我们本该承受的一切痛苦。耶稣从地狱发出呼喊:“我的神……”耶稣在地狱里仍爱神。祂爱神不是因祂能得到什么。祂爱神全因神就是神。
那一刻,你看到历史上唯一一次有人完全不为任何利益或好处而爱神,不为自身利益,而是为了神的缘故而顺服。耶稣为我们成就这事!那一刻,你看到一个终极的典范,耶稣展示如何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而且祂爱人过于爱自己。
耶稣说:“当你明白我所成就的事,你便拥有一位可靠、为你受死的主。最终我能解决你生命中的两难局面。你想有一位主,但又害怕有一位主。你需要规则,但又不想有规则。我是主,我为你受死,只要你顺服我,尽管你不完美,我也接纳你。我为你成全律法,你单单着靠恩典而与我建立爱的关系,现在你可以过顺服的生活,尽管你无法完全遵守律法的每一条,但仍然被视作满足了律法的要求。”这是福音的第一步,你说:“我比自己所想的更邪恶。”第二步,你说:“因着耶稣基督,我比我所盼望的更蒙爱和接纳。”
第一步把骄傲除去。第二步把恐惧除去。第一步借着谦卑把骄傲除去。第二步借着肯定把恐惧除去。你讲实话不再是出于恐惧和骄傲。你的心改变了。恩典使你改变。恩典是复杂的。虽然耶稣没来明确地告诉文士这是第二步,但我相信这是经文要表达的意思。几乎每个人都经过一个归信基督的过程。
如果你是基督徒,你总不会完全明白恩典。这是一个过程。你说你明白恩典,但你行事为人却表现得不相信恩典。你说你相信神接纳你,但你行事为人却表现得要赚取救恩和神的爱。因此你面对各种问题。你总不会完全明白恩典,因为恩典是复杂的。你必须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明白。
如果你不是基督徒、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基督徒,或正在慕道,想认识耶稣。耶稣说:这是一个人生旅程,经历这旅程是需要时间的。你要继续听道,即使你这个星期只听到一些教训,心里想:“这很有道理,但其他教训又怎样呢?”要继续听道。你离神的国不远了。你正在前住神国的路上。这是一个旅程。
明白恩典是一个过程,因为唯有恩典是复杂的。恩典也是简单的,小孩子都能明白。一个四岁的孩子可以成为基督徒。我看不出四岁的孩子怎能修行佛教八正道,并达致涅盘的境界。我看不出四岁的孩子怎能遵行伊斯兰教的五善功。但四岁的孩子能够这么说:“我明白,虽然我是失丧的,但耶稣已为我受死,我要信靠祂。”
恩典既简单又复杂。它既是最复杂的道理,又是最简单的道理,你需要时间去领会。恩典是复杂的。耶稣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只要你领受我所说的话,仔细思想,怀着悔改的心朝着我的恩典迈进,你离神的国不远了。”
我们一同祷告。
亲爱的天父,感谢祢赐下祢的爱子耶稣基督。虽然耶稣基督满有智慧,也是伟大的夫子,但祂不是借着祂的教训来拯救我们。耶稣基督不是借着祂的话来拯救我们,而是借着祂的作为来拯救我们。祂不是要我们遵循祂的教训才拯救我们,而是借着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来拯救我们。耶稣基督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又爱人如己,祂能够完全担当我们的罪。感谢天父赐下祢的爱子耶稣基督。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