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几任官。起初仅做了中都宰,后来升为大司寇摄行鲁国宰相的职务。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当时是被认为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一个人,他在职不过三个月,鲁国的政治便有极大的改良;民间的风气,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连市上售卖的猪羊肉的贩子,也自动地取消了讨价还价的恶习,一律实行不二价;路上行人,都各自谨守秩序,毫不混乱。在路途上,倘使遗下了贵重的物品,毋须用严厉的法律制裁,老百姓也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自动地不肯拾取,不愿背着他人,收为己有。因此四方的游客,有遗失了什物的,都毋须惊动到官府,自然可以取回,得到物归原主。

这种大家严守纪律的廉洁风气,大同世界的社会,当时称为“道不拾遗”。

 

灵训: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必称为圣山。(亚8:3)

圣经告诉我们说,这世界是要一天比一天败坏,一天比一天邪恶,因此社会间的痛苦祸患也必一天比一天加增(参:提后3:1-5;太24:3-14)。直到这个世界恶到极点,便要有一场极大的灾祸临到。这场灾祸是神向恶人所施的刑罚,也是人类犯罪所结的苦果。我们在世上亲眼所见的事实正与圣经所载完全相符。

几千年来人类的信仰德行总是如同江河日下,直到最近的几十年,简直像瀑布一般的直泻下来。信仰,德行,敬虔,正直,贞洁,诚实,都成了被人唾弃的东西,就连几千年来圣贤先哲所创制的一些礼教,所遗留的一些懿训,也都遭了人的厌恶。谈到信仰呢,最初的人信独一的神,以后逐渐堕落信起多神来,弄到最近的一二世纪竟不信有神了。

世界既是邪恶败坏到这种不堪言状的地步,在这种景况中想求和平大同世界,岂不正像缘木求鱼一样!只好等到将来的“新天新地”才可能看到“道不拾遗”的景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