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上次也说到关于“认识自己”,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不过,要想安全地打开自己心灵的门户,首先当然是需要了解自己心灵小屋的内外环境,探索小屋门窗的结构和打开方法。毕竟每个人心里的那座小屋都不同,开启的密码和钥匙也都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灵小屋”是为了能在主耶稣敲门的时候,我们知道如何开门请祂进来,而当我们面临一些“大灰狼”在门外的时候,也知道如何关闭门窗保护自己。

绝大部分时间,我想我们的生活还是趋于平稳的,只有在一些大的变化和重大的压力事件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会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时候,才会体会到特别大的不安甚至惊恐。不过说到底,这些情绪都是源于内心的需求,和现状之间出现的巨大矛盾,我们每天也都在处理这样的矛盾。比如:出门晚了上班可能迟到,然而此时眼看着一辆公车刚刚走,这样的一个矛盾就会造成不安甚至愤怒,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上班快迟到了就出现了“希望加快交通进程”的这种较强烈的需求,然而,公车刚走意味着又要多等一段时间,则是阻碍了前面说到的那种需求。当然,我们本能的结合后天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多心理防御机制和调节机制,来平衡心理的巨大落差和矛盾,而不至于过度影响我们正常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

那么,如果说到人类的“需求”,这里特别借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来说一说。

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人类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等级:首先最基本的就是生理、生存的需求,例如最基本让生命延续的食物需求;第二的等级就是对于“安全”的需求,比如可以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来居住,不致受到太大的生命威胁;第三个等级就是“爱”与“归属”的需求,这个需求就让人之间产生关联,形成群体、社会,创造历史和文化;再高一个等级的需求就是“自尊”,也就是需求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到了第五级的需求则是“自我实现”,也就是所谓“人生的意义”。本来在早期的时候,“自我实现”已经被定义为人类的最高级的需求,但随着发展,又提出了第六个层面的需求:精神和灵性的需求。

“人本主义”对人本身的态度比较积极,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选择以及创造力,能在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下,发挥自身的机能向好的方面去发展,最终达到不断满足“自我实现”这个最高需求。

也许很多人说基督教太多规条,非常不“人性化”,但是其实“人本主义”与圣经的原则并不相悖,相反还证实了圣经一些对人的态度。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我们正视有血有肉的“人性”,而在普遍社会价值观中,人们的“自我价值”总是受到社会的定义。但是,在基督里,我们都是平等而独特的,是上帝眼中的宝贝和瞳仁,上帝也教导我们这样看待别人。

其实,我们的信仰说人是罪人不是说人没有“变好”的能力,而是因为人往往不知道“好”的方向是哪里,就偏行己路。因为身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身的价值不可避免地会被大环境和社会所定义,而环境和社会又是人组成的,所以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所朝向的方向是不是正确。

神要带领人类达到一种对于所有人都平等的“自我实现”,而不是现在世人从攀比、压制、抢夺而来的“自我实现”。如果你说“我可以定义自己的价值”,比如圣经告诉我们,人的价值不是攀比而来的。

我们是“罪人”这个概念不是否认人的价值,而是让人知道,“错”不代表这个人没有价值。我们的“价值”不需要被社会所定义,我们都有“变好的可能”,神相信并且看着我们这种潜力,所以耶稣为我们牺牲,为我们指明方向,使我们借着祂所给的指引,来实现那种被赎回的价值。

所谓“自我实现”和精神和灵性的需求,都是人类独有的,神照顾了我们所有的需求,也指引我们满足这些需求的途径,只要我们相信神的爱和创造。

约翰福音3: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

领受神话语的智慧,认识自我,兴盛灵命,献上、开启新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