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杨天成

Loading Player...

1. 引言
1.1. 这个比喻是从一位律法师试探耶稣作为开始。这位律法师问耶稣:“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1.2. 主耶稣以“邻居之爱”作为比喻,解释怎样“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2. 邻舍
2.1. 现代社会的“邻舍”
2.1.1. 有一句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见的心态。
2.1.2. 邻居之间不但不熟悉,大家也不会理会对方的事。关上门,就只关心自己和家里的事,门外发生什么事,与自己无关。
2.2. 主耶稣讲的“邻舍”
2.2.1. 主耶稣在“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中,要求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的去爱身边的邻舍;
2.2.2. 主耶稣认为“邻舍”的意思,就是愿意对身边的人施怜悯的人。他们可能是住在你隔壁的人、在办公室里面坐在你旁边的同事、你学校里面的同学、你的家人、朋友、亲戚,甚至是另一个国家的人,他们全都是你可以施行怜悯的对象。

3. 律法师的试探
3.1. “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从一位律法师的提问作为开始。(路10:25-29)
3.2. 这位律法师带着一个不好的意图来找耶稣,他提出“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的问题,目的是要试探耶稣。
3.3. 这位律法师是熟悉摩西律法的文士,应该属于法利赛教派。当时有很多法利赛人和文士,都想除灭耶稣,所以他们常常在不同的场合,找机会来为难耶稣,并且找耶稣的把柄。
3.4. 律法师的提问,虽然他的动机不好,可是他提出的问题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历世历代很多信主和未信主的人想要知道的事情。
3.4.1. 人最终一定会死亡。信徒都知道,人死后必有审判,而我们都是罪人,死后我们的罪究竟如何才得到真正的赦免?怎样才能真正得救?
3.4.2. 很多人对死亡感到害怕,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死去以后要到哪里去,更害怕自己掉进地狱里面,承受非常痛苦的煎熬,所以“怎样承受永生”是很多人的问题。
3.4.3. 虽然很多人都想知道“怎样承受永生”,可是问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人不敢问这个问题,可能是出于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罪,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其实我们唯有在主面前认罪,求主赦免,我们才有承受永生的机会。
3.5. 主耶稣的回应
3.5.1. 路10:26,耶稣先将律法师的眼目带到律法上,看看摩西律法怎样说。
3.5.2. 路10:27,律法师给予一个精辟的回应。前半部分来自申6:5,后半部分来自利19:18。这里提醒我们,人必须先爱神,然后再以爱自己的心来爱人,这些就是人类的本份。
3.5.3. 主耶稣也称赞律法师的响应很正确,并且鼓励他照样去行,就可以承受永生。主耶稣这个答案告诉我们,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完完全全地爱神,并且爱邻舍如同自己的话,我们就可以承受永生。
3.5.4. 我们都是有限的,也是有罪的生命,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做到这个要求,所以我们只能够投靠救主耶稣,仰望祂的施恩和拯救,才能得着永生。
3.6. 路10:29,律法师听到主耶稣的回应,并不满意。律法师可能觉得,主耶稣的话暗示他没有这样行好好的爱神和爱邻舍如同自己,所以要找借口为自己“知而不行”来辩护,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谁是我的邻舍”。

4. 邻居的身分(路10:30-35)
4.1. 主耶稣透过这个比喻讲出邻舍的身分、心态和行动。
4.2. 主耶稣再次使用一个当时的人都很熟悉的情况,来讲出重要的比喻。
4.2.1. 当时的人都知道,从耶路撒冷往耶利哥的路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虽然耶路撒冷跟耶利哥两地的路程只有短短二十里,但是两地的高度差距很大,连接两地的道路非常狭窄和危险,布满了很多奇怪形状的石头,并且有很多黑暗的弯角,这些地方就成为盗贼藏身的地方。
4.2.2. 在主后五世纪,有人称这条路为‘红路’或者‘血路’。到了十九世纪,如果要走过这条路,必须先把保护费交给当地的酋长。1930年代的前期,有人更发出警告,如果他走这条路,必须要在天黑前完成,赶回家里。
4.2.3. 耶稣讲这个比喻,是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路上常常发生的事情。
4.3. 经文描述的邻舍的身分。
4.3.1. 在这个比喻里面,被强盗欺负的人分别遇到一个祭司、一个利未人,以及一位撒马利亚人。在主耶稣的眼中,这三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这位受害者的邻舍。
4.3.2. 《和合本》圣经提到一个重要的字眼——“偶然”,《新译本》翻译是“正好”。在主耶稣的眼中,邻舍的身分并不单单是你原生家庭里面的亲人,或是与你认识很久的同学、朋友、同事、配偶,也可以是跟你擦肩而过的那个陌生人。主耶稣说:“他就是你的邻舍。”邻舍的身分就是哪怕只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或者是刚好遇到的人,当他们有需要,你又愿意帮助他们,他就成为你的邻舍。
4.3.3. 这种“偶然”和“正好”的机会,也常常会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无法选择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更加没有办法选择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就像经文里面的三个路人──祭司、利未人和撒马利亚人,他们没有权利选择是否遇见这位受伤的人,他们就是刚巧遇见。最后彼此之间能否建立关系,担起“邻舍”的身分,就要看你有没有当邻居的心肠了。

5. 邻居的心肠
5.1. 我们都是“有心的人”,但是你有没有因为身边人的需要而“动慈心”呢?
比喻里面提到的祭司和利未人,看来他们的心没有动起来,就是说,这两个人没有邻舍的心肠。
5.2. 经文所描述的祭司和利未人,他们见到落入强盗手中、受伤躺在路旁的人,他们有两个反应:第一是看见;第二是从受伤者的身旁那边过去。
5.3. 我们不知道祭司和利未人,明明看见路上有人出现状况,需要帮助,可是却从旁边走开了。经文没有交代当中的原因和两人的动机,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任何的回应。
5.4. 祭司是服侍神的人,理应比其他人更有怜悯的心肠,可是他什么都没有做;利未人都属于受过教育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要施行帮助其实不太困难,可是他同样没有响应、没有行动。
5.5. 如何做到“看见”就“动心”?
5.5.1. 从爱开始。
5.5.2. 主耶稣讲这个比喻之前,就已经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也是神给我们诫命:“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
5.5.3. 约壹4:10、19
5.5.4. 如果我们不先经历神的爱,也不爱神的话,我们就不会有爱人的心和力量。我们经历过神的爱,就愿意爱主爱人,这个决定是我们对主爱我们的一种回应。
5.6. 第三位经过的人,就是撒马利亚人,他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他真的是“看见就动比慈心”。在主耶稣的眼中,这位撒马利亚人拥有邻居的心肠,所以他也作出了邻居当有的行动。

6. 邻居的行动
6.1. “心动”以后就要作出“行动”,主耶稣也详细的讲出撒马利亚人对受伤的人的行动。
6.2. 经文提到这位撒马利亚人“看见他就动了慈心”,然后“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到了第二天,撒马利亚人“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6.3. 一个从耶路撒冷来的人受伤了,祭司和利未人没有救他,反而是一个撒马利亚人愿意施行帮助。撒马利亚人一直被犹太人歧视,因为犹太人认为撒马利亚人的血统不纯正,并且说他们信的是异端。不过这位撒马利亚人并没有因此而冷却了他的慈心,他所看见的是人实时的需要,要帮助这个受害者,这比一切事情都重要。
6.4. 撒马利亚人从看见、动慈心,然后帮助伤者包裹伤口、带他去住宿的地方,甚至留下金钱,拜托房东照顾这位受伤的陌生人。难怪主耶稣问律法师说:“这三个人里面,谁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律法师讲出重点:“是怜悯他的。”耶稣再次鼓励他说:“你去照样行吧!”
6.5. 邻居的行动是出于邻居的心肠,而邻居的心肠建立在邻居的身分之上,要清楚自己拥有邻居的身分,就必须将自己建立在神的爱之上。当我们被神的爱充满,自然可以像主耶稣一样,看见人的需要而动慈心,并且作出爱的回应。这份爱更会带来很多美好的果效,挽回别人的生命。
6.6. 神的爱能够使人懂得付出、饶恕和包容,更能够得着一些失丧的灵魂。好撒马利亚人同样出于爱的缘故,可以放下内心对犹太人的不满,照顾那位在路上受伤的人。(罗12:20-21;箴10:12)
6.7. 神的爱能够使我们放下仇恨,彼此相爱和服侍。愿我们也能够成为别人的邻居,活出有爱的生命,以慈爱和怜悯的心,关心世上所有人的需要。

7. 思考问题
7.1. 在“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里面,主耶稣所讲的“好邻舍”有什么特征?
7.2. 你是不是主耶稣所讲的“好邻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