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旧约中有关土地的基本概念
1. 人与土地相依赖:土地是神造的。亚当是从尘土所造,被安置在园中“修理看守”这片土地的(创2:8、15)。人与土地之间有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土地要靠人来开垦,也就是修理看守;人也依靠土地所出产的为食物。
2. 土地是信仰的试金石:人、地、神的三重关系:旧约圣经里,土地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伊甸园中,神与人同行,土地也兴旺;但当人犯罪,人被逐出伊甸园,神也咒诅地,此后人耕作也不再顺利(创3:18:“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当人遵行神的话,土地就丰收(申28:2-4:“你若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这以下的福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你在城里必蒙福,在田间也必蒙福。你身所生的,地所产的,牲畜所下的,以及牛犊、羊羔,都必蒙福。”)当人悖逆神,土地就干旱、饥荒(申28:15-18:“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不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这以下的咒诅都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你在城里必受咒诅,在田间也必受咒诅。……你身所生的,地所产的,以及牛犊、羊羔,都必受咒诅。”)。
3. 神才是土地的主,人不过被委派当土地的管家:利25:23:“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神才是土地的真正主人,我们只是他的管家。在圣经的眼中,拥有土地不光是一种权利,而是一份托付。
4. 神乐于教导人如何去管理神托付给他的土地:神教导子民要按神慈爱和公义的性情来管理土地。如:要和缺乏的分享土地的出产,田角不可收尽,要留给穷人与寄居的拾取(利19:9;申24:19);贫穷的人土地若逼不得已,要卖土地,救赎至亲就要替他赎回(利25:25);每五十年要有“禧年”,地归原主(利25:10)。

土地和路得记的关系(波阿斯如何按神吩咐处理土地)
1. 波阿斯真心与穷乏的路得分享土地出产:不光让路得拾取麦穗,还吩咐仆人特别为她留下一些麦穗;
2. 身为救赎至亲(有资格买赎土地的近亲),努力争取赎回土地,不为自己,而是为延续以利米勒家族:其实,当路得嫁他之后,只要一生出孩子,他就肯定要吃亏,因孩子和土地最终都会归到以利米勒名下。但他甘心乐意为拿俄米和路得买赎土地。为什么波阿斯能这么大方慷慨?很可能他打从心理,认同利25:23神对土地的所有权。
3. 反思:我们中国人一般都很看重房产,觉得有房子是很重要的事情,仿佛有房产,才有安全感。听完神的土地政策和波阿斯的“慷慨”,对你有什么启发?

路得记中的女性
1. 路得记里的世界由男性主导:路得记是一卷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整个叙事几乎是由两位女性──拿俄米与路得──的经历、选择与对话所推动的。这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古近东文化中,当然是很特别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这卷书的时代﹐是男性主导的。有位著名的女性学者曾说:“这是在一个男人的世界,说着女人的故事。”这话不无道理。虽然故事的主角是女性,但她们的命运、身分,往往需要通过男性来决定。如:拿俄米与路得失去了丈夫与儿子之后,生活陷入困境;她们的生存与家族的延续,最终还是得靠男性亲属赎回、重新婚嫁;故事的结尾,是以男性家谱结尾。
2. 路得记中的女性是主动出击的行动者。她们不是被动的受害者:拿俄米提出回到伯利恒的想法;路得主动选择留在拿俄米身边;路得主动要求去田里拾取麦穗;拿俄米拟定“打谷场计划”;路得深夜去找波阿斯,勇敢地提出婚姻赎回的请求;可见她们不是等男人来拯救,而是自己想办法生存、保护家人,守护家族、争取未来。
3. 对话中的女性声音:路得记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它的对话比例非常高,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在说话。这些对话让我们看见很多细腻的情感表达,例如在开头得1章,看到拿俄米的苦毒、路得的坚定、女性旁观者(伯利恒妇女)的惊讶;之后也看到婆媳间的掏心互动(路得在田里工作完毕,夜里两婆媳促膝谈心;婆婆向路得细心献计);故事快到尾声,伯利恒的妇女们出场祝贺拿俄米。
乐意认为,由女性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故事,就容易发挥女性的观点和视觉和情感,更能表达女性对事件的解读。

路得记中男性的回应与转化
1. 虽然路得记的世界是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但事件中的男主角并没有压迫女性,反而尊重女性,欣赏女性,成全她们的需要。波阿斯在田里保护路得、不让人欺负她,而且对她的关怀无微不至;他欣赏、佩服路得对婆婆的忠诚,称赞路得的行动是慈爱的行动(ḥesed);他没有滥用自己的影响力,而是光明磊落,在法律框架内,让路得与拿俄米得着保障。在路得记的世界里,虽然“父系中心”的社会,波阿斯没有压迫妇女,反而成为负责任的保护者与行义者。
2. 小结:在神的家里,每位愿意信靠他、回应他呼召的人──无论男女,是以色列人还是摩押人──都可以成为他计划中的主角。
3. 反思:路得虽然很顺服婆婆,但本身也很有主意,很主动,她符合你心中优秀姊妹的形象吗?你心中的优秀姊妹的形象,具体是怎样的?

路得记中的救赎
1. 旧约中的“救赎”:是非常核心的观念,意思是把一个人从困境中赎出来,无论是奴役、贫穷、危险,甚至死亡。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神救赎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为奴之地(出6:6),这是以色列信仰的根基。神是那位大能的救赎主,亲自出手,把他的百姓从压迫中带出来。
2. “亲属救赎”制度:除了神亲自救赎,旧约律法也设立了人间“亲属救赎”制度(那位有资格进行救赎的至亲,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利25章所说的,如果有人因贫穷卖掉了土地,甚至自己被卖为奴,他的至亲要负起责任,把他或他的产业赎回来。这不仅保障家庭的存在,也反映出神对公义和家庭连结的重视。)
3. 波阿斯对路得的救赎:在路得记,这制度被具体地活出来。波阿斯不只尽法律责任,而是充满“慈爱”(ḥesed)地主动回应。波阿斯其实可以像那位更近的亲属,推掉责任以免自己吃亏,但他选择承担,而且甘愿娶一位外邦女子为妻。
4. 从家庭救赎到人类救赎:路得记中的救赎,不只是拯救一个家庭,更是进入了神更大的救恩计划。波阿斯和路得生下俄备得,是大卫王的祖父,也就是说,他们的故事成为弥赛亚家谱的一部分。一段看似普通的亲属救赎行动,神却用来推动他永恒的救赎计划。
5. 救赎和其他经卷:诗篇和以赛亚书也丰富了我们对救赎的理解。诗篇常常称神是“我的救赎主”,强调神在个人生命中的拯救(如诗19:14,103:4),无论是罪恶、疾病还是仇敌,神都能施行拯救。而以赛亚书更是把救赎提升到整个民族和世界的层面。神被称为“以色列的救赎主”(赛43:1),他要亲自带领被掳的百姓归回。而在得53章,那位“受苦的仆人”要为罪人受死,成为最终的赎价,这是对耶稣基督救赎工作的先知性预表。
6. 路得记救赎观的独特之处:把律法中的制度,活成一个有情、有义、有信心的真实故事。它不像诗篇那样聚焦个人,也不像以赛亚书那样直接宏观地谈民族命运,却具体展示了神的救恩可以透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悄悄展开。这提醒我们,凡愿意信靠他、回应他的人,无论男女、无论出身,都能成为他救赎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7. 反思:神的救赎可以不只是轰轰烈烈,而是在你我忠心、信靠、勇敢选择的日常中悄悄展开。你愿意参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