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次经伪经涌现
1. 次经和伪经的分别:伪经(Pseudepigrapha)指以圣经人物名义写成,实则并非这些人物所作,且未被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或基督新教正式接纳为正典的宗教文献。例如《所罗门诗篇》、《以诺一书》、《以诺二书》、《以诺三书》等。
次经(Apocrypha/Deuterocanonical Books)指未被犹太教希伯来圣经(基督新教的旧约)收录,但被天主教或东正教接纳为圣经一部分的书卷,如《马加比一书》、《马加比二书》等。这两类书卷统称为典外文献,即正典圣经以外、但与正典圣经有直接关系的文献。
2. 两约期间典外文献出现:在犹大亡国、犹太人被掳分散、经历西流古王朝安提阿古四世暴政与逼害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关心民族前途与属灵状况的人创作了大量典外文献。这些作品旨在教化、鼓励人心,反映了当时犹太民族的信仰挣扎与盼望。
3. 典外文献的价值与影响:虽然典外文献不被视为正典,也不被认可为是神所默示,但对我们认识旧约与新约之间四百多年的犹太历史、政治、宗教和文化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许多典外文献在新约写作时期流传甚广,新约作者也常阅读这些文献。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作为当时流行的希腊文旧约译本,也收录了次经,使这些书卷在初代基督徒群体中广为人知。
4. 新约中次经与伪经的引用:犹14-15节引用伪经《以诺一书》1:9。来11:35:“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可能源自次经《马加比二书》6-7章以利亚撤和七兄弟殉难的记载。福音书教导如宽恕邻舍(太18:21)、全心相爱(太22:37-39),与伪经《十二列祖遗训》内容相近。罗1:20-32内容与次经《所罗门智训》14:22-31相呼应。彼前3:19:“那些在监狱里的灵”与伪经《以诺一书》14-15章相关。雅1:19与次经《便西拉智训》5:11表达类似。
5. 如何看待新约引用典外文献:奥古斯丁曾指出,犹大引用《以诺书》,只是说明该书某些内容是神所默示的,并不等于整卷书(以诺书)都具神圣权威。同理,新约引用典外文献,不代表这些文献整体具有正典地位,也不影响新约权威。基督徒该相信正典的确立,过程中有神的保守和引导。

特色解经法出台
1. 昆兰社团“末世论以古喻今解经法”(pesher):昆兰社团活跃于约公元前150年至公元68年间。他们坚拒希腊文化,住死海边的旷野以避世。他们读旧约有两大原则:一、先知所讲多是关于末世的。二、现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就是末世。他们将旧约直接应用于解释当前时代处境,仿佛经文预言、描述的,就是他们正在经历的事件。这解经法常采用“这就是……”(This is that...)的公式,即先引用一段经文,中间加“这就是指……”,然后直接说明上面的事情(或预言)在当代的应验。例如,鸿2:11:“狮子的洞和少壮狮子喂养之处在哪里呢?”他们的解释是:“这就是指”“西流古王朝的某个君主接受讨好他的人的意见,想进攻耶路撒冷(但神并不准许这城被占领)”。又例如哈1:4:“因此律法放松,公理也不显明;恶人围困义人,所以公理显然颠倒。”他们解释为:“这就是指”“恶人就是恶祭司,义人就是公义的教师”。新约犹大书和彼得后书也深受昆兰团体的末世论释经法影响。两书常引用旧约经文,并直接将其应用于当时教会的异端、假教师等现实处境,强调“预言现在应验”,圣经的人物就是今天人物的预表。这种将古代经文与当下事件直接对应、带有末世论色彩的解读方式,正是昆兰pesher释经法的典型特征。
2. 寓意解经法:将经文看为象征或隐喻,认定经文象征背后有更深层、属灵的含义。这种读旧约的方法怎么会在两约之间冒出来呢?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巴勒斯坦等地后,大力推行希腊文化,犹太人也受影响。当时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认为一切真实存有,都蕴藏在人所能看见的表象背后。在他影响下,寓意释经法就成为希腊的主要诠释学派。受希腊文化影响的犹太人,也就采纳了这种寓意释经法。当时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哲学家斐罗(Philo),大力提倡这种读经法,他将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圣经融合,广泛运用寓意释经法解释摩西五经,又留下很多释经书。有学者认为,希伯来书作者多少受这种思想影响。之后初代教会的神学家,特别是亚历山大学派(如俄利根),也深受寓意解经法影响。寓意解经法其实很不讲理性和逻辑。或许斐洛觉得用这种解经法,可以让他避免许多难解经文、历史难题,还可让他把许多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理论注入解释中。我们就举一些他的解经例子吧。对创7:13,他的理解是:“挪亚的三个儿子闪、含、雅弗代表着善、恶以及中间状态。”。对于会幕,他解释说:会幕代表整个宇宙。会幕中各种物品,他都加以寓意化。希伯来书强调天上原型与地上影像的观念,以及祭司、会幕等象征意义,与斐罗将圣经人物、事件、器物寓意化的做法相近。不少学者认为,希伯来书的作者很可能受希腊化犹太释经传统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斐罗的寓意解经法。
3. 字义解经法:在亚历山大的犹太人大多使用寓意释经法。然而,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却发展了字义释义原则。字义释经法强调直接理解经文的表面、原始意义,关注语法、上下文和历史语境。在两约之间的巴勒斯坦犹太传统中,拉比们普遍以字义释经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系统的解经规则,力求揭示摩西五经的原意。法利赛人的口传律法以字义释经为基础,发展出大量具体规定和解释,将抽象原则转化为实际操作细则。例如,安息日禁止“作工”,但什么算“作工”则由口传律法详细界定,最终形成了“安息日三十九类禁止事项”等繁琐规定。法利赛人强调,只有通过口传律法的解释和应用,书面律法才具现实操作意义。结果他们规定了安息日“不可走多少步”、“不可搬运物品”、“不可点火”等具体条款,这些都属于口传律法的内容,而非摩西五经本身。这些规定的初衷是“守护”律法,防止无意违犯,但也导致律法操作繁琐化和形式主义。律法的精义──爱神和爱人,反被忽略。耶稣时代,这些口传律法成了百姓的重担。
4. 反思:今天我们查经,也要小心避免落入末世解经法和寓意解经的主观和武断,也不要落入法利赛人的极端细则化和形式化。

希罗偶像繁多
两约之间地中海世界充斥各种偶像崇拜。希腊、罗马、埃及、波斯等地庙宇林立,偶像雕像随处可见,偶像崇拜深植社会、政治和家庭生活。初代教会正是在这样一个多神、偶像盛行的环境中诞生。希罗偶像崇拜对基督教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1. 信仰纯洁性的挑战:基督徒需坚守“独一真神”的信仰,与盛行的偶像崇拜形成鲜明对比,常被视为异类,甚至遭受排斥与逼迫。
2. 伦理与生活的冲突:偶像崇拜常伴随宴饮、淫乱等风俗,初代教会必须教导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偶像相关活动,强调圣洁与分别为圣。
3. 宣教与护教的压力:使徒和教父们在布道和写作中,频繁批判偶像的虚妄和无力,强调基督信仰的独特性和超越性,护教士著作也多以反对偶像为主题。

公议会制度兴起
1. 源起:公议会(Sanhedrin)即新约福音书中的犹太最高议事机构,其起源可追溯至波斯时期后期(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斯拉和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与犹太社群时代,大祭司归回的犹太群体中地位崇高。他联合祭司与民间长老组成“长老议事会”(Council of Elders),负责与波斯帝国委任的总督沟通,并协助管理犹太群体的内部事务。
2. 历史证据: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在《犹太古史》中记载,西流古国王安提阿古三世(公元前200年左右)曾致信叙利亚腓尼基总督,提及允许犹太人保持祖先习俗,并豁免“长老议事会”(Gerousia)、祭司、文士及圣殿歌唱者的赋税。这证明公元前200年左右,类似公议会的议事机构已存在。
3. 结构与成员:两约之间后期及罗马统治初期(即新约福音书时代),耶路撒冷的最高公议会(Sanhedrin)成员通常为七十一人。组成包括:大祭司(担任主席)、祭司家族首领(多为撒都该人,代表祭司贵族)、文士(律法专家,许多来自法利赛人)、民间长老(有威望的家族领袖)。
4. 权力与限制:罗马直接统治犹大省后,公议会虽拥有广泛的宗教与民事审判权,但司法权力受限,通常无权执行死刑。正如约18:31所记,犹太宗教领袖将耶稣交给罗马总督彼拉多时,表示“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反映出死刑判决需经罗马总督批准。

节期新变化
1. 三大节期:据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律法规定,以色列人每年要三次(除酵节、七七节、住棚节)前往耶和华所拣选的地方守节。到了以色列王国时期,这“地方”便指向耶路撒冷圣殿,这三大节期也成为犹太人一年三度的重要朝圣日子。然而,两约之间,随着犹太人散居各地,每年三次朝圣,可能不再普遍。
2. 新节期:犹太人在第二圣殿时期增添了一些节期,包括普珥日、献殿节、尼加诺日。另外,埃及亚历山太的犹太人也一年一次庆祝摩西五经翻译为希腊文。
3. 节期的影响:大希律王掌权期间,耶路撒冷圣殿经历了大规模扩建,成为当时犹太民族的宗教中心。这工程广泛吸引了犹太人前来朝圣。历史研究指出,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包括远在小亚细亚、埃及的社群,纷纷在节期中前来耶路撒冷,一睹圣殿盛况,参与传统礼仪。这种大规模的朝圣活动 在希律时代以前并不常见。节期期间,大量朝圣者涌入圣城,也引起了罗马当局的关注。罗马军队会从该撒利亚调遣部队驻守耶路撒冷,特别是安东尼堡,以监控圣殿动向,防止群众骚乱。徒2章,就记述了五旬节间不少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到耶路撒冷圣殿朝圣。节期成为民族认同的象征。往耶路撒冷朝圣,让散居各地的犹太人找回归属感。

思考
上述所讲的各种两约时期的特色,让你对新约圣经和耶稣的时代,具体增加了哪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