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孩子从11-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有变化:

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
• 长高
• 体重增加
• 有独立自主的感觉
• 寻找自己的身分,不断问自己是谁
• 对性方面感到好奇
• 开始关注信心和灵性
• 思考种族和道德方面的事情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解答问题,例如关于性的问题。有些家长很传统,往往避而不谈,但是孩子需要了解性,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圣经也教导我们有关性的圣洁,我们就给孩子合符圣经的教导──建立价值观,即是性是进入婚姻之后才可以有的,只能与配偶拥有的关系。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解答,好奇心会驱使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容易通过错误的方式找答案,儿女也不敢和爸妈谈论性的问题。因此,父母不要逃避,要正面地教导,讲解自己生理上的改变,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若父母没有给予适当的教导,就会造成不同的问题,例如在美国,未婚怀孕的问题就很严重。

在孩子遇见问题时,父母该如何帮助他们?

父母常常很着急,想要帮助孩子把问题处理好。孩子在青少年阶段会有很多问题,会认为自己与其他人都不一样,他们往往想从父母那里直接得到答案,父母却对孩子讲大道理。我们要注意两方面:
1. 在沟通时不要讲大道理,不要啰嗦
认识孩子的耐性有多少,要与孩子谈要点。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需要考虑孩子所处的年代和背景,而不要用自己过去的经验。
2. 需要有合适的表达方式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需要有技巧,一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和孩子交谈时,如果问:“你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以为父母在责备自己。父母可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来表示关心。当孩子感受到关怀,他会愿意与父母交谈。

父母可以用哪些方式了解孩子?怎样介入孩子的生活当中?

我们不要只是教导孩子,也不要只让孩子看父母的行为,而是要让孩子亲自去做。父母要给孩子清晰的规矩和底线,不要模糊,例如:一定要6时之前到家;晚上11时后不可以玩电脑。如果孩子答应了,但是没有做到,就要给予惩罚。

此外,可以设立每个星期固定有一个家庭聚会日,建立家庭的归属感与家的观念,家人彼此关怀,例如:每个周六是一起晚饭的时间,利用这时间全家聚会和分享,家庭聚会给孩子自我表达的机会,十分有助于培养亲子关系。根据调查,在美国或香港,有家庭归属感的孩子比没有家庭归属感的孩子犯罪率低很多。父母以为只要给孩子饭钱就是爱,但其实孩子需要的是归属感。因此,虽然在家里照顾孩子是个非常大的投资,但一定不会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