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在以赛亚书的第二部分(四十至五十五章),有四首“仆人之歌”。原本它们主要编排在“圣周”(复活节前周一至周六)诵读的,但是由于那几天会思想福音书的经课,所以特别在这一周思考这四首仆人之歌。这位仆人是谁呢?圣经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如何,它们也指向弥赛亚的工作。

读经:以赛亚书42:1-4(和修本)
42:1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我已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万邦。
42:2 他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
42:3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他凭信实将公理传开。
42:4 他不灰心,也不丧胆,直到他在地上设立公理;众海岛都等候他的训诲。

信息
第一首仆人之歌中有一句很多人喜爱的金句:“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它曾经安慰许多心灵受创的人,从弥赛亚的角度去理解,很多信徒视它指向从基督而来的安慰,我们为此感恩。但是经文原本的意义远超于此,因为它是与“公理”有关。

“公理”是这首仆人之歌的明显主题,共现了三次,希伯来原文有“审判、正义、公义、律例”等等的意思。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是不是“义”是由神所判断的,因此仆人在这段经文的使命,可以归纳为一个重点,就是42:1下所说的:将神里的义传给万邦。

从这个角度,第3节中的“压伤的芦苇、将残的灯火”最可能有两个意思:在不公义的世界中受压制的贫穷人、孤儿、寡妇;或者是被掳到外邦、被迫害的以色列人。这两个解释并且没有矛盾,但是从弥赛亚永恒、万邦的救赎工作来看,我们将集中从第一个解释去反思对我们的意义。

另外,经文有一个挺有趣的表达:仆人传开公理的形式,竟然是“不喧嚷、不扬声、不使人听见”。假如我们受上司的任命去推广一件商品,但是却不准开声宣传,我们可以怎么办呢?记得有一次看过一场表演,可能因为法例的要求,台上的演讲者不可以直接宣传某个牌子的饮品,但是他在台上公开喝了一口,并且表现出一个很享受的样子,他就是用他的行动去推广。

基督在世的时候,祂如何“推广”神的公理呢?祂不单直接说明神的心意,祂更与受压迫的人同行、行神迹医治他们,祂借着行动表明祂对贫困者的关心。祂亦都以行动回应当时一些不公义的情况,例如,在马可福音7:11-12,他指责以宗教之名侵吞子女供奉父母的金钱、并且指责当时宗教领袖曲解律法等问题;祂因而被宗教领袖逼害,但是祂“不灰心、不丧胆”,坚持传扬公理,结果死在十字架上。但是祂的死和复活却带来新的创造,以赛亚书42:4说,地上开始“设立公理”了。

思考与实践
1. “洛桑信约”中有这一段:“我们确信,上帝是全人类的创造者和审判者,所以我们应当共同负担起祂对人类社会的公义及和好的关注,以及对那些受各种压迫的人的自由的关注。”若要支持公义,可以有很多方法:关顾和援助贫困者、为他们发声、奉献支持社关机构、调整教会较难让基层朋友适应的中产文化……等等;我和我的教会愿意如何参与社关工作呢?

金句:以赛亚书42:2-3(和修本)
“他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他的声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他凭信实将公理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