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读经:哥林多前书2章1-9节

金句:哥林多前书2章16节
“谁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导他呢?”但我们是有基督的心了。

知识是好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想要改变世界,教育是强而有力的武器。”

教育的宗旨,是要用一个“开放的头脑”来代替“空虚的头脑”。大学是教你如何思考,使你不再封闭。

一个人为自己的落伍和闭塞、无知所能找到的最好“借口”,最好的“名词”,就是“传统”。

“传统”、“迷信”不能改变吗?能,但无知的人拒绝改变。十九世纪废除奴隶运动著名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他讲,“知识使人不被奴役。”

人为什么会被奴役?因为不知道真相。

哥白尼说,“知道自己知道的是什么,以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是什么,就是真知。”

人人都有无知的题目和范围。我们所“学会的”和所“知道的”再怎么多,也不会比我们不会、不懂、不知道的多。

英国政治家培根他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使你具备力量,使你获得机会。美国公立学校之父贺拉斯‧曼说,“知识的增进,等同人类力量的进步。”

但对于“错误的知识”就要谨慎了,因为那比“无知”还要危险。杰弗逊说,“无知的人,比满脑子错误资讯和思想的人,还更接近真理。”

就连要发现自己有多么无知,也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知识。

神是智慧的源头,我们在祂所造的天地里,寻求祂创造的法则跟秩序。并试图在生活中用一种与祂创造的秩序和法则相合,也就是和祂“赐福的本意”相合的方式生活,这就是智慧。

中国古人所求的就是“道”。约伯记28章23-26节,新译本圣经的经文说,“神明白智慧的道路,也晓得智慧的所在,因为他察看全世界,遍观全地。他为风定轻重,又度量众水;为雨露立定律,为雷电定道路。”

传道书7章24节,智慧的君王所罗门说,“万事之理,离我甚远,而且最深,谁能测透呢?”

对“万事之理”的了解,要有求知欲。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学而后能知,知而后能明,明而后能断。

知识的好处是可以多作正确的判断。好的判断与分析,就来自于丰富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来自良好的阅读习惯。

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无论贫、富都要读书。所谓“开卷有益”,读书造就博学多闻,谈话敏捷,下笔精准的人。阅读使人完美,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有人说,“如果你抄袭一个作家,这是剽窃;而如果你能博采众家,这是研究。”

孙大中发现当“作者”很辛苦,当“读者”很幸福,能用很少的代价,就从书里得到很多的学问。

爱书之人,绝不缺乏诚实的“友人”,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与书为友,人生的视野就不会狭隘。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别人也偷不走,给了别人,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

一个好老师能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得到知识。

在“求知”上,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名言,比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去。他勉励弟子要努力求知,对于不懂的事要问。如果只知“人云亦云”,等于让头脑“放假”。辛苦的“求知”,永远好过快乐的“无知”。

现今是“科学的时代”。康德说,“科学是有条理的知识;智慧是有条理的人生。”胡适讲过一句话,“‘真知识’在能寻出事物的‘条理’和‘系统’,在能一以贯之。”

尊重真理就是聪明睿智的开端。但真理最大的敌人就是“偏见”。

人是神造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人为本,人为至上,崇拜自我”,在造他的神面前不肯谦卑。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祂,也不感谢祂。

老子曾经告诫满怀理想抱负的孔子一句话,“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什么意思?老子劝孔子要除去心中的骄傲和过多的欲望,抛开好像“非我不可”的志向和抱负。我们总以为别人做得不好,换作我,可以做得更好。但不倚靠神,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

著名的基督徒思想家章力生博士,觉悟到人自以为聪明,不仰望全知全能的神。把神排除在外,只会在原地打转。

他分析人文主义,说,人文主义概括出三大原则:一、理性的想清楚问题。二、质疑所有的事物,不盲从附和。三、追求知识,根据知识、逻辑、证据去作出结论。

他说“人文主义”的本意是好的,但“扬己抑神”,就是“膨胀自我,故意不认识神”的心态是错的。

一位老师对学生们这样声称,“人文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放自我。来这里就是要让你们解脱迷信、宗教,和你们父母亲强加在你们身上的道德枷锁。我来是要给你们自由,使你们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再受父母的管辖,不再受上帝的惊吓。我会帮助你们做自己的上帝。”

他不自觉的作了伊甸园里,诱惑夏娃的那条蛇。章力生博士奉劝那些以人有限的理性抗拒神的学者,“伊甸园里的一念之差,以为摘下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来吃,之后便能‘如神’。那是‘自以为有智慧’。一切‘人本哲学’都是这样的心态。殊不知‘敬畏耶和华’才是真智慧的开端。”

神从不吞噬人生,而是赐人生命,作人的牧者,使人经历祂的恩惠和慈爱。

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就是说,“只有像尧这样的圣人能效法天的大公无私,因此尧能成就伟大事业,能得到大众百姓的拥戴。”

尧的伟大在于“效法天”,他有效法天,顺从天道的心。

神的道是启示的,是属天超凡的,是以神为中心,属灵、绝对、完全,并且直到永远的。而人间的学问是理性、自然的,是属地相对的,是以人为本位,凭感觉,暂时会过去的。其间的不同是“本质”的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雅典”与“耶路撒冷”,就分别代表“人本的知识”与“启示的信仰”。初代教会的教父特土良说,“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什么相干呢?”

神的启示超越人的经验理性。哲学只是人们在考察宇宙人生问题以后,所形成的一种思想方式,而人的“想法”并非绝对。

就整全系统、条理的知识而言,“科学”是“哲学”里的“部分”,涵盖在哲学里面。

但若是要以“人”为最高准则,把“人”无限神化,终究寻不见真光。因为万物都是本于神,倚靠神,归于神,基督徒的哲学就不是人本的,而是根据神所启示的真理。

不是以人的理智经验为本,而是本于神,倚靠神,最终归荣耀与神的努力。

智慧使我们认识神、认识自己,因而谦虚自抑。知识却只能增加自我,使我们狂妄自大,因而迷失自己,拒绝神。

世上的事要先知道“是什么”,才能决定爱不爱它。属灵的事却不是这样,必须先爱并追求,才能明白,才能知道。

这在次序上就有所不同了,是“先”尝到主恩的滋味,才“晓得”神是美善的。你若不信,就不能明白。

对神和祂的道路的认识,以及你与神之间的团契,都取决于你的谦卑和清心。

在蒙召的人里面,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借着圣灵的帮助,卖菜的能明白救恩,文盲能理解救恩,渔夫能够向往救恩。他们能了解这些奇妙的真理,并且能教导人。

他们具有属灵的“辨识能力”,足以看透万事,但世人却不能看透他们,只觉得奇怪,“他们怎么能明白这些事呢?”因为他们从那圣者受了恩膏,所以知道这一切的事。

他们谦卑寻求神,清心仰望祂,神就借着圣灵把有关祂的知识赐给他们。结果他们有基督的心,能知道基督所知道的。

而那些大有学问,向神自高的人就不能晓得。属灵的种种对他们好像“天方夜谭”,不可置信。保罗在亚略巴古讲死人复活。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但预定得永生的,就贴近保罗,信了主。

保罗说,“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怎么不能知道呢?他们不是大有学问吗?保罗说,因为“除了神的灵,没有人知道神的事。”

你必须谦卑下来,被神所充满的充满,才能依循神的启示,用属灵的方式思想,才能明白。

属血气的人不能领受属灵的事,也不能明白,“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

所以你不是把“耶稣”当作研究题目,在“知识范畴”里去认识,而是透过顺从祂,跟随祂去认识。

神极丰富的恩典,让你能够深入主的心,使你真知道祂。当你真正认识祂,祂的话对你就不是“天方夜谭”了,而是生命。你才晓得圣经里的神,是活的神。祂一直就在这里,只是你不察觉,也不知道。当你能够用属灵的眼光来阅读圣经的时候,才恍然觉悟,“唉呀!这些宝贵的真理,如果我早一些知道该有多好呀!”

你不再活在偏见里了,不再因为无知而被奴役,而是晓得真理,并且得着了自由。神的道孕育你的心灵,就像起初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那样。你空虚混沌的人生,开始有了秩序,成了美丽的新世界。你也开始喜乐行善,尊荣造你的主。

为什么大学要争取属灵的教育?过去在“把神遗漏的教育”这篇讲章里头,孙大中稍微作了一些分析,盼望今天的补充能够提供更完整的视野,使得灵命的教育重新被看重。

请我们一起祷告:
主啊,你按着你的形像,把我们造成“有灵的活人”,我们怎能忽略与你的关系呢?诸世界是借着你的话造成的,我们怎能单凭理性,而不听你对这一切的启示呢?借着今天的信息,愿你将我们流浪的理性,带回你的真理。不叫我们作愚昧人,把自己带入歧途。你是良善正直的,你必指示罪人走正路。你必按公平引领谦卑人,将你的道教训他们。主啊,虽然许多大有知识的人,不看重属灵的教育,你却依然继续向人发出呼召。那些因为你的责备回转的人,你就将你的灵浇灌他们,将你的话指示他们。但那些恨恶真知识的,不喜爱敬畏耶和华,不听你的劝诫,藐视你一切责备的人,就必吃自结的果子,充满自设的计谋。求主保守我们,不叫我们作自以为有智慧的糊涂人,而是一生敬畏你,活在你的喜悦里。祷告祈求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