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引言
1. 上文下理:上文就是天国的比喻,讲天国的奥秘(参太13章),下文是耶稣教导门徒如何相处,属教会生活的伦理教导(参太18章)。
2. 本段重要特色:叙述性的经文,提到几件重要的事情,而高潮就是彼得认信。

14-17章前半段内容与结构(太14:1-16:21)加利利周边的事工
1. 冲突事件:一、施洗约翰被杀(太14:1-12);二、法利赛人和经学家与耶稣争论有关古人的遗传(太15:1-20);三、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要求耶稣显个天上的神迹,耶稣称之为酵(太16:1-12)。
2. 耶稣在每个冲突过后,就退到别的地方去继续传道:一、到旷野去,给五千人吃饱(太14:13-21),医治革尼撒勒的病人(太14:34-36)。二、来到西顿境内,外邦人聚居的地方,为迦南妇人的女儿赶鬼;之后到加利利的海边治病,行神迹喂饱四千人(太15:21-38)。三、在马加丹对岸教导门徒(太16:5-12),跟着又到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与门徒对谈。
3. 人的认信:“神的儿子”(太14:33);“以色列的神”(太15:31);“基督,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
4. 叙事结构:三个循环,带出对耶稣身分的辨认──冲突事件后,耶稣退场,在别的地方事工开展;耶稣完成事工后,人们开始对他有所认信,先是犹太人,然后就是外邦人,而门徒的认信更是关键。
5. 福音书的高潮:彼得的认信(太16:13-16):当时的犹太人对弥赛亚有不同期待,一直跟随耶稣的门徒能否清楚知道耶稣的身分十分重要,彼得就是他们的代表。他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彼得的回答在其他福音书也有记载,因为这是关键的认信。门徒清楚认信后,耶稣的救恩计划就继续展开。

14-17章后半段(太16:13-17:27)耶稣的启示与教导
1. 向彼得作出教会的启示,说“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太16:18)。
2. 教导门徒要背十字架,“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
3. 登山变像让领袖门徒看到耶稣真正荣耀的身分,清楚知道往后事工的权柄源头来自哪里。(太17:1-13)
4. 下山后医治癫痫病的小孩,坚立门徒的信心,以致他们能继续他往后的事工。(太17:14-21)
5. 鱼口得税银(太17:24-27)

彼得认信后,耶稣向门徒作出教会的启示(太16:18)
1. “教会”一词只出现于四福音书中的马太福音,在当时被理解为“群体”的意思。
2. 门徒认信耶稣是基督、神的儿子,成为往后教会成立的基础。
3. 彼得的名字在亚兰文与“盘石”一词意思很相近。耶稣训练了十二门徒作教会的根基,幷以彼得为首。
4. 这认信非比一般──按耶稣指出,这是天父给子民的启示。
5. 耶稣在此预示了日后教会的成立。
6. 教会是神在地上建立的群体,耶稣应许保守他的教会。(太16:18下:“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
7. 教会持守、施行、传扬真理,让人从罪中得释放,得进入天国,因此教会就好像拿着钥匙为天国把关一样。(太16:19:“天国的钥匙”)

本段之末:鱼口得税银一事的教导(17:24-27)
1. 丁税是当时的圣殿税。犹太人对缴纳丁税的意见不一,引发了很多争论。
2. 耶稣引导彼得思考,让彼得更深层地认信耶稣就是神的儿子。耶稣既是神的儿子,是圣殿的主人,就无须纳税了。
3. 但为了不绊倒人,他谦卑地放弃自己的权利,缴纳丁税,幷为彼得供应所需税银。

总结
太14-17章叙述有关门徒对耶稣的认信,天父借门徒的认信,预示教会成立,以彼得为首,在认信后作出进一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