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施洗约翰被杀(14:1-12)
希律安提帕就是杀害施洗约翰的人。那时候,希律安提帕引诱了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和他结婚。腓力是希律同父异母的兄弟,是巴勒斯坦地四个分封王之一,管辖区在加利利海东北面,就是以土利亚和特拉可尼。
施洗约翰反对希律和希罗底的行为,并且直接了当地指责他。施洗约翰大胆地反对,因此招致希律的不高兴,将他下到监里,并且想要致他于死地,但是因为百姓都拥护施洗约翰,希律才不敢动手。
不过,希罗底造成了希律的衰败,因为她是一个非常残忍又狡猾的女人,当施洗约翰出言反对她的婚姻时,希罗底的内心已经萌生了报复的欲望,所以让她的女儿在希律的生日宴席上跳舞,她女儿跳的是那种带着诱惑和性感的东方式舞。当希律的情欲被激发起来的时候,他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都给你。”希罗底事先已经教女儿要施洗约翰的头,由于希律已经许了愿,就不敢反悔,施洗约翰就是这样被杀害了。
主耶稣听到约翰的死讯之后,独自退到野地去,他可能需要单独地面对伤痛。不过,主耶稣并没有长留在悲伤中,而是很快回到自己的工作里面。太14:13-14便让我们看到主耶稣喜爱怜悯的心肠。
当主耶稣渡到海的另一边的时候,已经有许多人等着他。众人为什么这么快就到达海的另一边呢?原来,加利利海只有八里宽,所以当主耶稣从迦百农出发时,众人在岸边很容易知道小船的方向,于是绕着湖边跑过去,然后在那边等着他。
主耶稣去野地本来的目的是想独自去祷告神,但是到了另一边,却又有一大堆人群等着他,主耶稣面对着这群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
马可福音提到这件事的时候,更加详细地说:“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
2. 加利利海东岸的工作(14:13-14:33)
太14:13-21所记载的,是令人惊讶的五个饼和两条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圣经告诉我们,这五个饼和两条小鱼是来自一个小男孩的,是母亲为他准备的一个简单便当,但是主耶稣祝福之后,使在场的所有人吃饱,并且剩下十二个蓝子的零碎。
2.1. 五饼二鱼神迹(14:13-21)
当主耶稣在旷野向多于五千人讲完信息,并且用五饼二鱼使他们吃饱之后,主耶稣立刻选择一个人单独地亲近神。
2.2. 耶稣履海(14:22-33)
主耶稣经过一天繁忙的事奉,身体和心灵都感到疲劳,但是他没有选择睡觉休息,而是选择独自上山祷告。祷告在耶稣的生命中是非常的重要,神的儿子尚且需要透过祷告来支取力量,何况我们这些软弱的人呢?主耶稣独自安静了很久,从晚上直到四更天,四更天几乎是早晨了。
当时,加利利海忽然起了大风暴,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暴风雨从地中海进入加利利海之后,会来回地经过欣嫩子谷。由于门徒的船是前往迦百农的方向,而风是从地中海吹来,他们便是逆风而行,再加上当时在海中央,所以他们是好尽力摇桨,避免风浪将他们卷去。
就在这个时候,主耶稣从海面上行走,准备走到门徒所在的船那里。门徒看见一个黑影在海面上飘着,吓慌了,以为是鬼怪,便害怕地喊叫起来。彼得因着风浪甚大,信心不够,于是害怕起来。
彼得并不是试探神,他是在船上惟一凭信心回应的一个,他那冲动的要求使他经历了一次神能力的展示。他开始下沉,是因为他的眼目离开了耶稣,集中在身边的巨浪上,使信心动摇了。我们不可能在水面上行走,却会经历艰辛的环境,我们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困境中的狂风巨浪上,就看不见基督的帮助,一样会感到失望而沉下去。只有在困境中保持信心,才能定睛在主耶稣身上。
3. 在加利利海西岸的工作(14:34-36)
革尼撒勒位于加利利海西岸,是一个土地肥沃而水源充足的地区。从经文中知道,凡是摸耶稣衣裳繸子的,那个人的病都会得到痊愈。当然,主耶稣的衣裳并没有什么魔法,让人摸了之后得到医治,医治的果效乃是出于主耶稣的能力和人的信心,摸着耶稣的衣裳,是让人的信心得到了释放,并且能够表现出来。
4. 文士和法利赛人挑战耶稣(15:1-20)
当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加利利挑战耶稣,于是引起了关于洁净的谈论。耶路撒冷到加利利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路程,法利赛人和文士长途跋涉地来见耶稣,只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太15:2所说的“你的门徒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法利赛人和文士一直在寻找攻击主耶稣的把柄,经过多番观察,他们终于找到一个破绽了,就是耶稣的门徒吃饭的时候不洗手。“古人的遗传”是指在犹太律法之外所发展出来的口头传统,这些口传的条文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律法的功用,其中一条就是关于怎样正确洗手的条例。法利赛人所说的“洗手”其实是一种宗教仪式,并不为了清洁的缘故。
面对着这个提问,主耶稣首先直接了当地回应他们,然后便严厉地责备法利赛人。15:5所说的“作了供献”是指“各耳板”的习惯。任何人起了“各耳板”的誓,都要把金钱奉献给圣殿,不再供养父母。这样的奉献很有意义,也可以提高个人的声望。但是许多人却利用“各耳板”的誓,漠视了神的吩咐,不再照顾父母,渐渐地,“各耳板”的誓变成了儿女不再供养父母的合法借口。
本来,法利赛人只是想谈论关于洗手的问题,但是主耶稣却把讨论提升到食物在律法上圣洁与否的问题上(15:11)。主耶稣是要藉此指出,仪文上的不洁是次要的,道德上的不洁才是需要面对的,在太15:16-20,主耶稣便详细地解释这个概念,祂指出凡是从心里发出来的,都是污秽的,这就是“出口的乃能污秽人”的意思。
5. 主耶稣在腓利基的工作(15:21-28)
太15:21-28这段经文记载了主耶稣和一个迦南的妇人的对话,迦南妇人求主耶稣为女儿赶鬼治病,主耶稣却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然后那个妇人又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那个妇人说完这句话,立刻得到主耶稣的称赞,并且医治了她的女儿。这几句话有特别意思的。
原来,犹太人习惯称呼外邦人是狗,这是一句看不起人的话。在希伯来文中,他们所用的最脏的字眼就是“狗”;但是在希腊文中,“狗”是指宠物狗,孩子吃饭的时候,狗就围在桌子旁边。巴勒斯坦地的人吃饭不像我们有刀叉汤匙,他们用手吃东西,外邦人吃完饭后,习惯拿一片面包把手上的油擦掉,然后把这片面包丢给围在桌旁的小狗吃。
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便知道主耶稣和迦南妇人那番话的真正意思了。主耶稣只是简单地告诉这妇人,神首先让犹太人接受祂是弥赛亚,然后由他们把这个救恩信息传到世界各地。那位迦南妇人听明白了主耶稣话语中的含意,所以她说:“狗也吃祂主人桌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表示愿意只得一些碎渣儿的恩典,结果,主耶稣因着她的信心而成全了她的要求,使她的女儿得到医治。
主耶稣并不是要拒绝这个迦南妇人,祂可能是想试验这个妇人的信心,或者想把握这个机会,教导有关信心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