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句:
“妇人就照以利亚的话去行。她和她家中的人,并以利亚,吃了许多日子。坛内的面果不减少,瓶里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华借以利亚所说的话。”(列王纪上17:15-16)
背景:
1. 从列王纪上17章起到列王纪下8章,经文主要记载神兴起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所行的一连串神迹,这是神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期间大行奇事之后,又一次彰显神的大能,为要针对北国君王亚哈家对巴力的敬拜。
2. 关于以利亚先知的事迹,集中在列王纪上17章到列王纪下2章。列王纪上17:1,以利亚先知出场,他对亚哈宣布来自神的信息:“我指着所事奉永生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起誓,这几年我若不祷告,必不将露,不下雨。”
3. “我若不祷告”原文可翻译为“若不照我的话”,为何以利亚有这样的底气?乃是因为他是奉神的命令而来。
而这次神命令旱灾临到迦南地,一方面是惩罚以色列人拜假神的罪,另一方面是为了证明耶和华是掌管万有之神。
因为迦南人相信巴力是暴风雨之神,能为他们的农作物带来甘霖,所以要敬拜巴力,而以利亚带着神的使命而来,就是要向以色列人宣告谁才是真神。
4. 在干旱时期,神如何看顾以利亚?
列王纪上17:2-7记载神借着乌鸦和基立溪水,为以利亚预备饮食。
溪水干了以后,神就安排西顿撒勒法一个穷寡妇供养以利亚。虽然这位寡妇当时全家只剩一把面、一点油,却因着相信以利亚奉耶和华所说的话,就供养以利亚,而神也果真供应寡妇一家及以利亚的需要,如列王纪上17:15-16:“她和她家中的人,并以利亚,吃了许多日子。坛内的面果不减少,瓶里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华借以利亚所说的话。”
思考:是谁有能力使以色列干旱三年而不下雨呢?为何神要差派以利亚做这件事?对今日的我们有什么提醒?
经文解释:
1. 认识先知以利亚
a. 以利亚名字的涵义为“耶和华是我的神”,这名字也象征了他所传扬的信息(列王纪上18:39:“众民看见了,就俯伏在地,说:‘耶和华是神!耶和华是神!’”)。
b. 他是一位先知,也是一位祷告勇士(参考列王纪上18:36;雅各书5:17-18)。
c. 他的出生地提斯比在基列地,在约旦河东北部。
2. 以利亚先知一生事奉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以色列民认定只有耶和华是神。当时,北国以色列的亚哈王和妻子耶洗别在京城撒马利亚建巴力庙,一方面积极鼓吹敬拜巴力异教神明,一方面迫害忠信耶和华的人,杀害先知。
于是,神派遣先知以利亚向亚哈宣布神的刑罚:三年无雨,以色列将要面对干旱饥荒。为何神要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a. 迦南人认为巴力是掌管生殖和雨水的神明,却不能降雨止住旱灾,这对拜巴力的人来说,何等讽刺。
b. 神也透过旱灾惩罚背弃神而转向偶像的以色列王和百姓,让亚哈王和百姓知道耶和华才是真神。
3. 宣布三年不下雨后,神命令以利亚“你离开这里”(列王纪上17:3),神要以利亚离开神应许之地和神的百姓,要使以色列民与神隔离,得不到神的话语及福分,而先知的离开也肯定、强化神的审判。
4. 那么,神引导先知去哪儿,又如何渡过旱灾所带来的饥荒?
a. 首先,神带领先知到基立溪,有乌鸦早晚给他叼饼和肉,也有溪水可喝(列王纪上17:2-4)。
这件事显明忠心于神的人,必受到神的眷顾。以利亚在基立溪受到神奇迹的供应,如同摩西时代的以色列民在旷野;而以色列民却在应许之地(迦南)遭受干旱带来的饥荒,这是以色列因归顺巴力而被定罪的一个明证。
而以利亚虽与自己的同胞分离,却得到神迹式的供应,也显示出神话语的实践并不依靠人,相反的是人必须靠神的话才得以存活。
b. 接着,当基立溪水干了后,神又吩咐先知到西顿的撒勒法,并预告已为他预备一个寡妇供养他(列王纪上17:8-9)。
思考:根据列王纪上17章记载以利亚的事迹,神用了哪些方法训练以利亚的信心?学习信心的功课有哪些秘诀?
5. 忠心于神的仆人必得神的保守与供应,这在以利亚身上完全彰显。
列王纪上17:9:“你起身往西顿的撒勒法去,住在那里;我已吩咐那里的一个寡妇供养你。”
6. 神命令以利亚去撒勒法,也告诉他已预备一个寡妇供养他,这位寡妇有何特别?
认识寡妇的背景:
a. 寡妇所在地“撒勒法”是地中海边的腓尼基城镇,位于推罗与西顿中间的一个小镇,是外邦人居地(路加福音4:25-26),也是北国王后耶洗别的家乡。耶洗别在以色列引诱全国拜巴力,神却偏偏要以利亚回到拜巴力的地方“住在那里”(列王纪上17:9),由耶洗别的同乡供养。
这个特别的命令,一面是要揭露巴力的“虚无”(列王纪上16:26),一面是要显明只有“耶和华是神”(列王纪上18:37)。
要注意的是,当时的撒勒法也遭旱灾,但神有奇妙预备,就是预备一位寡妇来供养他。供应虽少,却从无缺乏(列王纪上17:12、14)。
b. 关于古代的“寡妇”
路加福音4:25-26记载:“那时,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以利亚并没有奉差往她们一个人那里去,只奉差往西顿的撒勒法一个寡妇那里去。”
c. “那时,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
在经常有疾病和战乱的社会中,寡妇十分常见,更何况当时正面临因干旱而有饥荒。
寡妇是最需要别人帮助的弱者(申命记14:29),因为寡妇没有分受遗产的权利,法律通常给予她们特别优惠的待遇,准许她们在已经收割的田中拾取遗穗,又保护她们不受压迫。她们需要法律保障的原因,是她们没有能力自保,必须不断倚靠别人的救济才能过活。
d. 而这位撒勒法的寡妇是外邦人,神却偏偏安排一位可能拜巴力的寡妇来供养耶和华的先知。这个命令和倚靠乌鸦的供养(列王纪上17:4)一样不符合人的常识,既是在训练以利亚的信心,也是让百姓明白:“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马太福音19:26)
7. 但这位寡妇也正遭受饥荒之灾,她愿意帮助以利亚吗?她有何能力帮助以利亚?
思考:透过以利亚的事迹,彰显出神哪些属性?这些对神的认识,对我们与神的关系、灵命的成长有何帮助?
8. 以利亚接到神的命令,和从前一样完全顺服、立刻行动(列王纪上17:5、10);但到了那里,却发现饥荒已经蔓延到西顿,巴力并没有给西顿带来雨水,这里的旱灾与基立溪一样严重(列王纪上17:7),这位寡妇连自己都活不下去了(列王纪上17:12)。
9. 首先,以利亚叫寡妇先为他“做一个小饼”(列王纪上17:13),寡妇回应:“我指着永生耶和华─你的神起誓,我没有饼,坛内只有一把面,瓶里只有一点油;我现在找两根柴,回家要为我和我儿子做饼;我们吃了,死就死吧!”
10. 这位寡妇应该是拜巴力的,但她也认出以利亚是以色列人,所以她说:“指着永生耶和华─你的神起誓,”(列王纪上17:12),表达对耶和华及神的先知的敬重。
11. 寡妇并没有拒绝帮助先知,但问题是她也仅剩最后一点食物,怎么办?
列王纪上17:13记载:“以利亚对她说:‘不要惧怕!可以照你所说的去做吧!只要先为我做一个小饼拿来给我,然后为你和你的儿子做饼。”
以利亚的要求不是很多,只要寡妇做一个“小饼”,不是全部的面和油。当然,这是寡妇最后的资源,对寡妇来说也是一个信心的考验。
当时北国以色列的百姓对自己的神完全没有信心,但这位外邦寡妇却“照以利亚的话去行”,结果大大蒙福,经历了神信实的供应:“她和她家中的人,并以利亚,吃了许多日子。坛内的面果不减少,瓶里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华借以利亚所说的话。”(列王纪上17:15-16)
a. “家中的人”除了家人,也可能包括那些听到寡妇有食粮的消息后来的亲友。
b. “许多日子”意味较长的期间,至少有三年之久,因为实际不下雨的日子长达三年零六个月(参路加福音4:25)。
c. “坛内的面必不减少”原文是“面粉坛不会用尽”。
d. “瓶里的油必不缺短”原文是“瓶里的油必不缺乏”。
总结:
1. 寡妇供养以利亚,以利亚和寡妇都需要信心,每天一起仰望神的恩典。这不代表寡妇的信心比以色列人更大,而是因为神赐给她信心来领受这恩典(列王纪上17:9)。
2. 而神也借着以利亚接受一位外邦寡妇,使救恩临到外邦人,让拜巴力的人也看见神施恩给先知和寡妇,认识到“耶和华是神”(列王纪上18:37)。
思考:参考列王纪上17:18-19,你认为以利亚和寡妇两者中谁的信心比较强?信心是否有感染力?你会怎样帮助信心较小的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