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特辑“伦漂的神子民”中的“伦”是巴比伦。这特辑会谈及神子民被掳巴比伦,在那里流散生活的日子。了解这些流散以色利人的情况,可帮助我们认识希伯来民族的历史、明白一些经卷如诗篇、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等经卷的背景内容,也可以从伦漂子民的经历收获属灵教训。
旧约历史三字口诀
神造人,两亲密;人离神,自招苦;召拉罕,选子民;居埃及,避饥荒;出埃及,颁律法;到美地,展新生;仍叛逆,要立王;废扫罗,立大卫;所罗门,建圣殿;南北国,拜偶像;先知劝,民不听;惹神怒,终亡国;归故国,重建殿;神沉默,四百年。早预示,降新王;救万民,国永存。
犹大国民被掳到巴比伦的概况
第一阶段:但以理和众犹大精英被掳走(大概公元前605年,但1:1-7),当时犹大国被巴比伦侵略和控制,但未至于亡国;
第二阶段:以西结和一万大能勇士一起被掳,犹大王约雅斤和其他皇室成员同样被带到巴比伦。(公元前597年,王下24:10-11、13,24:14、16;代下36:9-10);
第三阶段:犹大国大部人连同圣殿物件一并被掳走。末代犹大王西底家也在内,连眼睛也被挖掉。耶路撒冷只余极贫穷的人,耶利米也在其中。至此,犹大亡国(公元前586年,王下25章;代下36:17-21)。
字词解释
1. “流散”希腊原文διασπορά由“穿越”(δια)和“分散”(σπορά)组成,指集体搬迁、长期流离失所,散居流离各处。按犹大人情况,他们被掳后,经过70年,部分人按波斯帝国第一任王塞鲁士(或译古列Cyrus)诏书吩咐(代下36:22-23)回归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有些犹大人选择留在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也有些犹大人散居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一带。可以说,被掳后犹大人流散的情况很普遍。
2. “散居”:见斯3:8(“有一种民散居在王国各省的民中”)。其中“散居”,希伯来原文是两个字,一解作“被分散”;一解作被“被分开”,在原文里都是被动式的,说明他们是无奈地被分散、分开。
流散犹大人的情况──身分迷惘
犹太人被分散,流散各地,国家已破亡,圣殿己被毁,他们失去了提示他们身分的实体载体,落在身分迷失的处境里。
流散的犹大国民在巴比伦的生活情况
1. 圣经学者高铭谦博士在《你在哪儿──流散与身分寻索》(香港:明风,2023)一书里,提供不少有关犹大国民在巴比伦生活的资料。列王纪下和耶29:4-14提到一些,同时考古出土的魏德纳泥版(the Weidner Tablet)和泰恩文集(the TAYN Tablet)也提供了一些。其中魏德纳泥板显示了犹大王家贵族和精英分子在巴比伦的生活,而泰恩文集就展示了犹大平民百姓的生活。
2. 上层人士:从魏德纳泥板记录可见他们在巴比伦期间待遇不错。泥板在古巴比伦城伊什塔尔城门(the Ishtar Gate)附近出土。以阿卡德语Akkadian写成,是粮食分配的账簿,记载尼布甲尼撒王把日用饮食赐给被掳到巴比伦的各国领袖君王。其中3块泥板记录了分给约雅斤、五位王子和另外犹大国八个领袖的粮食分配额。王下24章(王下24:15)、25章,跟魏德纳泥板所记的很吻合。虽然他们物质生活不错,但受到巴比伦宫廷文化和意识形态熏陶。他们必须学习巴比伦的语言文字(但1章)、神话故事,以致冲击犹大国民的身分和文化。
3. 平民生活:泰恩文集出土地在巴比伦博尔西帕(Babylon-Borsippa)的亚胡杜(Al-Yahudu),一个犹大人聚居的地方。亚胡杜有很多被掳的犹大人,所以有“巴比伦的耶路撒冷”之称。泥板展示了很多犹大被掳者的名字,记录了在巴比伦生活的犹大人的经济行政活动,包括付款收据、债务记录、牲畜买卖、房子租约等。这些文献和耶利米书所记的也很吻合(耶29:5-7)。文献也记载了一个犹大官长所主持的行政经济组织──哈特鲁(hatru)。这犹大组织聘请犹大文士协助处理犹大人的经济活动,到波斯年间也在运作。可见一般犹大平民在异乡生活不错,也逐渐融入巴比伦的经济文化。
4. 被巴比伦文化同化:犹大人新生代的名字带阿卡德发音,或半阿卡德混合西闪族的发音。另外,巴比伦的经济跟巴比伦神殿和宗教崇拜息息相关,所以身在巴比伦的犹大人,为生计,很难与巴比伦神殿撇清关系。
5. 两极的心态:也有散居巴比伦的犹太人,在异地强化了自身犹太人的定位。
思考题
假如你是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大人,会有甚么心情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