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旧约玛拉基书成书后到耶稣基督降生之前,被称为“沉默的四百年”(四百年是约数)。“沉默”,指圣经正典没有记载这段期间神有新的启示,但神在这段时间仍在掌管历史,为救主的降临预备一切。
2. 这个栏目会介绍波斯时期、希腊时期、马加比时期、罗马时期的大事,也会纵观犹太教的发展、犹太的社会组织和节期。
推介参考书
1. 谢友王。《两约中间史略》。香港:种籽,1978。(这本书讲历史比较详细)。
2. 罗素编写、褟浩荣翻译。《两约之间》。香港:天道,1989。(这本讲思潮比较详细)。
3. 梁美心。《第二圣殿犹太教导论》。香港:天道,2021。(罗列不少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
4. 罗庆才、黄钖木。《圣经通识手册》。香港:基道,2005。(简明资料)。
犹太社群复兴
1. 重建工程:以色列历史里,波斯时代占约二百年(公元前539-公元前332/331)。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但以理书的后半部,都谈及犹太人在波斯帝国统治下的情况。神使用波斯,使犹太整个社群得到复兴(赛45:1)。居鲁士在位期间,采取尊重多民族文化宗教的宽容政策。犹太人可返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城墙、家园。重建过程里,犹太人重新找回身分──分别出来作神子民。这种决心也表现在他们对家庭婚姻的态度上(拉9-10章)。
2. 重建经济:波斯统治下,无论散居地的犹太人,还是回归的犹太人,都享受了差不多二百年和平的日子。生活安稳使耶路撒冷犹太社群可以重建经济。虽然人口较少,但农地恢复耕作,犹大地区中部和南部大部分行业再次复苏。小部分城镇中城市化出现,耶路撒冷作为宗教中心,成为百姓生活焦点、城市化榜样。波斯完善的道路系统,使外国商人可以川流不息进到犹大,不少犹太人开始积累财富。
3. 行省自治:波斯统治下,犹大(Yehud)和撒马利亚(Samaria)成了“幼发拉底河以西”大辖区下的两个地方省份/行政单位。犹大省长基本上由犹太人担任,如:设巴萨、所罗巴伯、尼希米等。
4. 腐化暗潮:很可惜犹太社群保持属灵纯洁的决心没能坚持到底(尼13章)。祭司让犹太人的敌人在圣殿院子里拥有大屋子、利未人的需要没人供应、百姓干犯安息日、娶外邦人为妻(领袖也如此),犹太人下一代不会说自己的语言。
祭司权力提升
1. 涉政:波斯时期,大祭司在耶路撒冷地位提升,任宗教领袖之余,也承担部分政治、行政权责,权力仅低于波斯王与省长。
2. 影响:按出28-29章,大祭司由神委任(利未家族亚伦和他子孙)。所罗门时代,大祭司属“撒督系祭司”,回归后大祭司由统治者委任,大祭司涉政后,圣职体制受影响,宗教情况走下坡。到马加比家族统治时期,约拿单以政治领袖身分自封大祭司,打破撒督系传承制度。
会堂兴起
1. 起源: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毁灭耶路撒冷圣殿,许多犹太人被掳异地,失去圣殿和献祭体系。为维持信仰生活,开始在私人场所聚集祷告、学习律法。这就是会堂雏形。虽然居鲁士王允许犹太人回归建殿,但许多人选择留在异地,会堂便成为他们维系信仰与社群生活的重要场所。
2. 功能:会堂是祷告、学习律法和教导律法的地方。波斯时期会堂尚未标准化,但其功能逐渐确立,尤其在流散地和犹大地区乡村中广泛存在。后来,会堂更成为犹太社群的文化、教育与慈善中心。
3. 特色:具包容性,非祭司和利未人也有机会参与事奉。但若有人犯下严重过错,会被“赶出会堂”,这在当时是极大的羞辱与社群隔离(约9:22,12:42)。根据拉比传统,举行正式的集体祷告仪式(minyan)与公共律法诵读的会堂,需至少十位成年犹太男子。若人数不足,信徒仍可聚集于“祷告的地方”(通常选择活水河边以方便仪式洁净),进行学习或非正式祷告(徒16:13)。
4. 影响:犹太宗教生活重要转型。补充圣殿功能,为犹太人在流散地维持宗教传统提供灵活制度,成为延续犹太教的重要支柱。
文士兴起,教导律法
1. 以斯拉的贡献:对以色列的律法和文化有很深的认识,在神安排下,获波斯王准许委派,回犹大地教导神子民神的律法。(在被掳至归回的过程中,文士阶层逐渐在犹太社群成为专职阶层,专责守护,保存,解释,教导律法)。
2. 主要职务:抄写律法、捍卫律法、保存律法和解释律法。他们很可能促进了希伯来圣经的编纂。他们还担任教师,指导社群过道德生活──每年把百姓召集起来,读律法书给他们听。他们也可能参与管理教人书写的学校,培养下一代文士。
3. 新约时代:许多文士因熟悉律法,成了律法教师、法庭律师。在犹太人议会里,他们在执行有关律法裁决时举足轻重。学者一般认为,犹太人领袖如尼哥底母(约3:1)、迦玛列(徒5:34),都是法利赛派的文士。
亚兰文普及
1. 亚兰文冒起:波斯帝国采用亚兰文作为官方行政和商业通用语言。这就改变了犹太人的语言习惯。自波斯时期起,亚兰文逐渐成为犹太人日常交流、商业往来、部分官方沟通的主要语言(拉4:8-6:18,7:12-26;但2:4下-7:28用亚兰文写成)。新约时期,耶稣本人及其门徒很可能也使用亚兰文进行日常交流。
2. 希伯来语退居:成了宗教和文学语言,主要用于圣经写作和宗教仪式。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减少,它仍然是犹太人文化与信仰认同的重要标志。
犹撒敌对
1. 渊源:王下17章记载亚述将外邦人迁徙至撒马利亚地,这些人虽敬拜耶和华,却仍保留原有的偶像崇拜。这使回归的犹太人对这些外邦人,以及他们与留在撒马利亚地区的北国余民所生的混血后代极为反感。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都记录,撒马利亚人多次阻挠犹太人重建圣殿和城墙。
2. 圣殿:有学者指出,撒马利亚人中也有真诚敬畏耶和华的群体。他们后来在基利心山建立自己的圣殿,与耶路撒冷圣殿相对立。约公元前一百多年,马加比家族建立的哈斯摩尼王朝的领袖约翰‧许尔堪(John Hyrcanus)摧毁了该圣殿。撒马利亚人则反过来控诉犹太人亵渎圣殿的行为,形成宗教与民族间的深刻敌意。
3. 耶稣时代,这种敌对仍持续存在,约4章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的对话,路10章中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都能显出犹太人与撒马利亚人在宗教社会上的隔阂。
思想
1. 想像你是波斯时期回归故国的以色列人。你经历了刚才我们所谈的事情,会有什么感受呢?
2. 散居各地的犹太人虽不能在圣殿献祭,但他们热心追求学习律法,聚在会堂祷告,这给你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