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Player...

引言
犹太时代四个要记的名字:
1. 马他提亚(Mattathias):带领马加比起义的第一人。
2. 犹大马加比(Maccabees):使圣殿重光。
3. 西门(Thassi Simon):犹大取得文书契约上的独立(大部分学者以他为哈斯摩尼王朝的开始)。
4. 约翰许尔堪(John HyrcanusI):带领发展哈斯摩尼王朝,享受事实上的独立,开拓领土。

内斗激烈(公元前104年-公元前63年)
1. 罗马与犹太人的关系:马加比年代,犹大曾派使者拜访元老院,希望能和罗马人结盟。哈斯摩尼王朝也曾和罗马坚固盟约关系。不过,在政治上罗马人没给哈斯摩尼王朝很大的具体支持。直到哈斯摩尼王朝内斗越来越厉害,就派庞培干预犹太人的内政。
2. 内斗激烈:哈斯摩尼王朝自约翰许尔堪一世离世后,内斗得厉害。先是许尔堪大儿子犹大亚里多布一世,为保权力杀母杀弟。没被杀的弟弟亚历山大杨纽其后得位,他将王的头衔刻在犹大钱币,法利赛派坚持“神权至上”,认为哈斯摩尼家族并非大卫后裔,无权称王。且钱币使用希腊语及王号,被视为对希腊文化的妥协,也违背犹太传统。亚历山大在位期间(前103-前76年)多次镇压法利赛派反抗,甚至曾在节期屠杀数千抗议者(约瑟夫斯《犹太战记》1.4.6)。他支持撒都该派,激化了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的矛盾。

罗马干预(公元前63年)
哈斯蒙尼王朝内斗激烈,政局陷入混乱。亚力山大杨纽的两个儿子,许尔堪二世(Hyrcanus II)和亚里多布二世(Aristobulus II),争夺王位与大祭司职位,各自寻求罗马支持。罗马将军庞培(Gnaeus Pompeius Magnus)趁机介入,于公元前63年进军耶路撒冷,犹太人死伤数十万。他废黜亚里多布二世,扶持许尔堪二世为大祭司,委任他做民族领袖,但不准他带冠冕和自称为王。庞培将犹大地纳入罗马版图,归叙利亚行省管辖,并征收重税支持帝国财政。庞培终结了犹太人自马加比起义以来的自治,标志着罗马霸权确立。虽然罗马允许犹太人保留宗教习俗(如圣殿崇拜与律法实践),但重税和外族统治激化了民族主义情绪,为后来的反抗运动(像是奋锐党)埋下伏笔。

安提帕特兴起(公元前63年-公元前34年)
1. 在罗马的扶植下,地方势力安提帕特(Antipater)兴起。他是以土买人,被庞培授命为哈斯摩尼王朝的首席顾问,在犹太地操实权。但安提帕特同时又帮助凯撒,后来凯撒战胜庞培,成了罗马皇帝,就重用安提帕特,委派他为犹太、撒马利亚、加利利三省省长。
2. 安提帕特于是立长子为耶路撒冷的总督,立另一个儿子希律(Herod)为加利利总督。此希律就是后来所谓的“大希律”。
3. 后来奥古斯都更把犹太附近的撒马利亚、推罗海滨,甚至远到埃及,都交给希律管辖,并正式任命他“犹太人之王”。哈斯蒙尼王朝正式结束。犹大地成了行省,受希律统治。那时是公元前37年。

大希律揽权(公元前37年-公元前4年)
1. 性情:生性凶残、好权多疑。耶稣降生时,他屠杀伯利恒四境婴孩。他娶过十个妻子,其中包括第二任妻子哈斯摩尼公主马莉娜妮。可能因为希律不是出身王室家族,于是就想使用这方式来加强和哈斯摩尼王朝之间的联系,取得犹太人支持。不过他后来又杀死了马莉娜妮,还杀了儿子。所以罗马皇帝奥古士督曾经说:“做希律的猪,比做他的儿子好得多。”
2. 建筑:为讨好罗马皇帝,他立法每五年一次在圣城举行庆典。他在耶路撒冷建造剧院,在南面平原造圆形剧院,以高额奖金从各地吸引选手和马匹来参赛,安排斗士或死囚和野兽表演搏斗,或举行战车比赛。后来一些基督徒就在这里殉道。他又建造了许多建筑设施,例如增建宫殿和浴池。以及在撒玛利亚、帕尼亚、该撒利亚建造异教庙宇,将这些庙宇献给奥古斯都或者给罗马。而最让他得意的,就是为了讨好犹太人,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圣殿。只是,圣殿还没有盖成,他就在公元前4年死了。
3. 分封:大希律死前,把王国分给三个儿子:亚基老为分封王十年,管理犹太、撒马利亚和以土买等地;希律安提帕为分封王四十三年,管理理加利利、比利亚的地区;腓力为分封王三十八年,管理约但河东北部底加波利、特拉可尼、以土利亚等。
3.1. 亚基老:出现在太2:22。他不受犹太人欢迎,因他任意更换大祭司。他在位时到处都有暴动。后来犹太人向罗马皇帝奥古士都极力请愿,罗马皇帝就将他革职放逐,犹太改为省,罗马巡抚彼拉多被派去那里直接治理犹太。
3.2. 希律安提帕:娶同父异母兄弟腓力之妻希罗底。为这事他杀施洗约翰。耶稣周游加利利时,就在希律安提帕的管辖区。他听到耶稣的名声,以为是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想要杀耶稣。耶稣称他为狐狸(路13:32)。希律安提帕曾向皇帝陈情,希望获得更大权势,但被怀疑具有野心,最后被罗马皇帝革职放逐,死于异乡。
3.3. 腓力:三人中相对较好的一个。任期内多有建树。他为了纪念罗马皇帝奥古斯都,重建古城潘尼亚(Panias),改名为凯撒利亚,这城也被称为凯撒利亚腓立比(和合本称为“该撒利亚腓立比”,见太16:13)。这城异教庙宇林立。耶稣曾在这里向门徒们查问信德,要他们说自己是谁。彼得就在这里,在上帝的指示下说出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腓力死后,他管理的地方和叙利亚省合并,由罗马总督管理。

奥古斯都称霸(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
1. 罗马:建国于公元前753年。经过五百多年争战,先后占领义大利、地中海、希腊、叙利亚。
2. 公元前117年,罗马版图涵盖整个地中海、欧洲和黑海的一半。而在罗马这个庞大的国家,就包涵着很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习俗和不同宗教。现在,这一切第一次受一个国家和一个人统管。那人就是罗马开国君王屋大维。
3. 屋大维:历史学家通常称他“奥古斯都”。其实这是他的头衔。“奥古斯都”是神圣、至尊的意思。和合本圣经翻译为“亚古士督”(路2:1)。他在公元前27年至主后14年执政,他的兴起,在世界历史上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奥古斯都的统治风格比较温和。他一方面独揽军事、行政、立法、财政、司法、外交等六大权于一身。但另一方面,屋大维削弱帝国的军事力量,解散了超过三十万士兵,让他们移居殖民地,或者归回自己的城镇。同时建立常备军、护卫队、警察和消防服务,并重建了大部分城市。经济不景时,他花钱购买大量谷物分派给人民,大量兴建公共房屋。他改革了有关通奸和高利贷的法例、罗马的税收制度、以公平评估税项,并改革政府组织。他重建公共建筑物、修筑大量渠道和道路。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罗马的道路系统,并建立了国家邮政与信使系统。就是因为罗马水陆交通路线密如蛛网,方便旅行,后来新约的保罗就能在地中海世界来往自如,传讲福音。
4. 政治和行政:罗马人将每个被征服的国家变成罗马的一个省。每省由指派的总督(或称巡抚)来管理,也有一小部分省份经罗马帝国允许,由该地的君王来治理,但必须听命于罗马的中央政府。比如希律王,就是治理犹太地区的君王,但以罗马为宗主国,每年必须进贡税饷。
5. 宗教政策:奥古斯都待犹太人相对宽容。他尊重犹太教信仰,允许他们免于参与偶像崇拜,并准许向圣殿缴纳圣殿税。他任命希律大帝为犹太地区的王,给予其高度自治。不过,地方官员如税吏与军事驻军仍可能对百姓构成压迫,因此民间的不满长期累积,间接为后来耶稣时代的社会张力埋下伏笔。

弥赛亚,众所望
当罗马皇帝在地上被人当神来膜拜的时候,神却成为人,道成肉身来到世间,向人显明神是怎样的,好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上帝,也从而得到真正的救赎。这种救赎,与旧约的“君王”、“拯救”的观念有关,与“弥赛亚”观念(原意为受膏者)有关。
1. 弥赛亚国度:在旧约和两约之间的文献里,多处提到一个以色列的理想国度。那是一个公义太平的国度,以色列国复兴、外邦列国要受审判。这国度一般被称为“弥赛亚国度”。
2. 旧约里的弥赛亚:旧约里弥赛亚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意思只是描述受膏,被上帝分别出来去完成一个特别计划。只有三种职事可以受膏:君王、先知、大祭司。以色列民相信有位弥赛亚统治者出于大卫家,是根据撒母耳记下7章。以赛亚先知在赛9:6-7比较清楚表达出这位君王,在赛53:3-7就描绘一个为百姓罪恶代赎的受苦仆人。
3. 两约之间弥赛亚:两约之间启示文学的作者,相信弥赛亚是大卫系列而出,强大有能。在伪经所罗门诗篇有这些句子:“看哪!耶和华,为他们兴起其君王,大卫的儿子”;“他将会从罪中把我洁净,以致他可以统治一大民族。”
4. 基督降生时:很多犹太人的想法就是有个大能弥赛亚勇士从大卫世系出来。
5. 昆兰团体心中的弥赛亚:这个宗教群体热切盼望弥赛亚来临,相信在末世将有“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大战,届时神将借弥赛亚带来最终胜利。他们期待的不止一个弥赛亚,而是分别代表宗教与王权的两位领袖。
6. 奋锐党人心中的弥赛亚:渴望一位政治弥赛亚出现,带领他们用刀剑推翻罗马政权,恢复以色列的自由。
7. 耶稣作弥赛亚:耶稣事奉初期,拒绝公开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不是像人们所想的,一个以血腥革命或战争去取得国权的人。他却要以一个受苦仆人的方式,达成他弥赛亚的职份,就是“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因此,一直到他才在大祭司面前受审的时候,也正是在他将要钉十字架、成就救恩的时候,他才公开承认他弥赛亚的身分(可14:61-62)。

反思
在两约之间的四个时期(波斯、希腊、马加比、罗马)走了一圈,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走了这么一遭,对你的信仰生活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