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扎根基督,向上成长,这里是《成主学堂》,我是张凡,目前我们正在一起学习的课程是“研经指引”。在上一课我们讨论了读经时可以用到的两种工具:作者的目的和上下文。我们了解了从作者的意图出发查考经文有怎样的帮助,以及阅读大段的经文而不是孤立的经节有什么好处。今天我们要讨论两种更重要的释经工具:结构和平行,这两个工具都是用来帮助我们划分大段的经文,更好地理解其含义。我们先从结构开始。
结构
上一课我们讨论了上下文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当我们尝试理解一段经文的结构时,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作者如何将材料划分成不同部分?所划分出来的各部分怎样结合在一起?在查考整卷书或者短一些的经文段落时,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分段的时候,建议划分的段落数量不要超过五段。超过五段就太多了,之后要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会有困难。当我们看一卷书或者一段经文时,要注意不要太过依赖圣经的章节划分。这些划分并非出于神的默示,圣经的编辑者偶尔也会把结构搞错。例如,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讨论了十二个不同的主题。只有5章和15章按照单一的主题准确划分。12-14章是三章,但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位参加过的婚礼中,有多少次会来读哥林多前书13章那一段关于爱的讲论?这一章的经文很美丽,可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一段正好在12章和14章之间,保罗是在谈论属灵恩赐。所以,当你开始看一段经文,可以先从一个纯文本版开始(没有章节划分、分段,等等)。把经文打印出来也可以让你在页边写笔记、划下划线,你在自己平时用的圣经上不会这样做标记。
有时经文结构会很清晰
与我们上一课讲到上下文时一样,有时候,文本会清晰地标示出分段的地方,好像一大块巧克力上面的沟槽,表明在那里更容易掰开,而有时则没有那么明显,我们就需要仔细寻找线索。我们先来看一些结构比较清楚的经文段落。翻到约翰福音1:19-51。你手中的圣经很可能作了正确的段落划分。约翰用了哪个词来表示他开始一个新段落呢?他用了“次日”这个词,在29、35和43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也是这样使用“论到……”这个措辞。现在请翻到以赛亚书40:3-11。请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三个声音在呼喊,分别是3、6和9节。同样,在这个例子中,结构也相对清楚。
有时候结构不是那么清楚,我们就必须寻找线索
有时候在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的线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在文体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判断。对于叙事文体,想象你是一名电影导演或者编剧,试着确定何时变换场景。对于对话,比如在诗篇、箴言以及约伯记中,常常可以根据谁在说话来划分段落。比方我们读约伯记时,可以问自己是谁在说话。是约伯?神?还是约伯的某一位“朋友”?对于某些保罗书信,我们可以找到不同的论证步骤,照此划分文本。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每一步的论证是如何建立在其他论证步骤之上。请打开圣经,翻到罗马书的开头。在罗马书的1章和2章,保罗证明每个人都处在神的忿怒之下。1章论到外邦人,2章论到犹太人,接着在3章开始论证相信的人可以得到在基督里白白的救恩。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比较长的段落,其中的重要观点并不是按照顺序排列,而是按主题划分,提出两三个重要主题、按这些主题组织整体段落。以赛亚书就是这样。重申一下,先按排列顺序考察经文总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按顺序的方式不奏效,再采用主题式的方法。
理解各个段落,再将它们重新组合到一起
无论是按场景、论证还是主题划分,将经文划分成小段后,可以给每个小段设一个小标题。这可以迫使我们思考每一小段的重点是什么,并把它写下来。不要觉得最初的想法不可以更正,这始终可以改变,不过,给每一段写一个精炼的小结也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文的各个部分。用几句话总结各段的意思后,下一步就是看一下各个段落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在书信中,各部分可能是逐步递进、互相关联的论证过程,而在一个叙事中,各部分之间则可能是对照或补充的关系。看清楚作者是如何组织文本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个段落中更宽广的观念。
我们来一起看一个例子,看看我们能不能分析清楚作者安排的结构。请打开圣经,翻到约翰福音18:12-27。在我们读经文的过程中,请大家试着在不同场景之间做分段的标记。
“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
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彼得却站在门外;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他说:“我不是。”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
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地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耶稣说:“我若说得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得是,你为什么打我呢?”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
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
分段的地方在哪里呢?你认为约翰为什么要来回切换?你认为他在表达什么意思?镜头在耶稣和彼得之间切换。你觉得彼得在这里的行为如何?
首尾呼应
我们继续来看圣经中常用的另一种安排结构的技巧,“首尾呼应”。就是同样的措辞出现在一个段落的首尾。罗马书1:5:“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罗马书的末了16:26:“这奥秘如今显明出来,而且按着永生神的名,借众先知的书指示万国的民,使他们信服真道”。这不仅是为了构成对称,这样的呼应还表示,在两处之间的所有内容都是统一而有联系的。
接下来我们要看另一种结构上的模式:交错配列
希伯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文学结构,来帮助我们看清某一段落的重点或高潮。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习惯于重点出现在故事的结尾,但在希伯来作者的作品中,他们常常把重点放在正中间,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作对称的排列。这称为“交错配列”。我们来看个例子,创世记11:1-9:“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语句是成对的,有没有人能够指出中心在哪里?答案:“然而耶和华降临”这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作者使用这个结构来强调他的重点,就是神干涉了其子民重大的犯罪行为。
平行
我们在学习诗歌文体的时候已经略微接触到了平行。与我们的诗歌多用押韵不同,希伯来诗歌使用平行。示例:诗篇24:1-2:“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你可以看出每一节的两半都是互相平行的吗?同样的事情说了两遍。这是同义平行的一个例子。还有其他类型的平行。另一种是“反义平行”,也就是说,一节经文的下半句与上半句的角度相反。箴言29:11:“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还有一种称为“交错配列平行”。在这种平行中,下半句与上半句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词序却颠倒过来。请看示例,马太福音6:24:“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请注意看,“恶这个、爱那个”与“重这个、轻那个”,“不能事奉两个主”与“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都是同样的意思。平行向我们传达意义。平行是很美丽的文学手法,但它也帮助我们把握经文的意义。首先,它给了我们两次机会来理解某些内容。如果没有明白第一句,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与之平行的第二句。以赛亚书55:6:“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在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如果你只读第一句,可能不太明白以赛亚说“寻找神”是什么意思,不过,后面还有一句“在他相近的时候求告祂”。“寻找神”与“求告祂”是平行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寻找神呢?通过求告祂,最可能的是在祷告中。这样,平行结构就帮助我们理解了经文的意义。
提摩太后书2:13,上下文是11-13节。你觉得13节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纵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为祂不能背乎自己。”我给你们两个选项:即使我们失信,神仍然向我们保持信实;不信的人要小心,因为如果你失信,神还是会向自己的属性保持信实,就会转离你这个不信的人。我们来看上下文,请打开圣经,翻到提摩太后书2:13:“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祂同活;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我们若不认祂,祂也必不认我们。我们纵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向祂的属性),因为祂不能背乎自己。”
所以,根据这里的平行,那个选项是正确的呢?保罗在这里不是在说,我们失信没关系,而是在提出警告,这样会有极大的危险。当保罗说“失信”的时候,他的意思不是指信心软弱。我们要来看平行结构,尝试明白“失信”的意思。与“失信”平行的是哪个词呢?“不认祂”所以,保罗是在说,如果我们拒绝耶稣,如果我们不认神差遣来的弥赛亚,祂就不认我们,因为不认耶稣,就是拒绝了救恩的唯一来源和赦免!
总结
今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圣经的意义和艺术性都是何等丰富。使用结构和平行这两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开始挖掘神的话,并且“发掘出藏在圣经里的宝藏”。愿神的话语可以帮助你更多的认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