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使徒行传11:1-18(和修版)
11:1 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到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11:2 等到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信徒和他争辩,
11:3 说:“你竟进入未受割礼之人当中,和他们一同吃饭!”
11:4 彼得就开始把这事逐一向他们解释,说:
11:5 “我在约帕城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有一块好像大布的东西降下,四角吊着从天缞下,直来到我跟前。
11:6 我定睛观看,见内中有地上四脚的牲畜、野兽、爬虫和天上的飞鸟。
11:7 我还听见有声音对我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11:8 我说:‘主啊,绝对不可!凡污俗或不洁净的东西从来没有进过我的口。’
11:9 第二次,有声音从天上回答:‘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污俗的。’
11:10 这样一连三次,然后一切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11:11 正当那时,有三个从凯撒利亚差来见我的人,站在我们所住的屋子门前。
11:12 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不要疑惑,还有这六位弟兄也跟我一起去,我们进了那人的家。
11:13 那人就告诉我们,他如何看见一位天使站在他家里,说:‘你派人往约帕去,请那称为彼得的西门来,
11:14 他有话要告诉你,因这些话你和你的全家都可以得救。’
11:15 我一开始讲话,圣灵就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
11:16 我就想起主的话如何说:‘约翰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在圣灵里受洗。’
11:17 既然神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吗?”
11:18 众人听见这些话,就不说话了,只归荣耀给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使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信息
使徒行传10:34告诉我们,彼得在圣灵的引导之下明白了神不偏待人,在使徒行传10:45、48,他也见证了那一位敬畏主的哥尼流被圣灵浇灌,并且为他施洗。彼得的经历与及所做的,实在是一件美事,是信徒们也会感到恩惠的事情。然而,到了使徒行传11:2-3,记述了教会中有奉割礼的门徒却与彼得争辩,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外邦人归主受洗的问题,而是彼得“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我们或许认为彼得所做的只是吃一顿家常便饭,就好像今天传道牧者到未信的朋友家中探访一样,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不过,对于早期教会的“奉割礼的门徒”来说,却并非如此。试回想一下,彼得当初也是这样的,在使徒行传10:14中,他以圣俗二分来回应神给他的异象,直到他顺从圣灵的引导,才能够更多明白神的心意—然后可以在10:28说出“无论甚麽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
对于第一世纪的犹太人来说,割礼是信仰生活的具体实践,反映神与人的关系,是神子民的一个外显标记。根据第一世纪的历史研究,早期教会中一些相信并且跟随耶稣的犹太人,仍然会承袭割礼这个身份标记,以显明自己是属于耶稣基督弥赛亚的群体,是神所更新的子民。在某种程度上,割礼的实践和标记是有它的意义,正如校服是学生的标记,婚戒是情侣进入夫妻关系的记号。而信仰生活中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具体的标记,例如:谢饭祈祷、每天灵修等等。
尽管如此,不论是学生的校服、夫妻的婚戒,或者是信仰生活中的灵修祷告,这些标记并不能够取代神借着基督复活所成就的救赎;如果我们把这些形式取代了关系和身份的本身,关系和身份将会被扭曲。试想想,如果戒指本身等同于婚姻关系,万一戒指弄掉了,那岂不会失去夫妻的关系吗?其实,婚姻的关系是夫妇彼此的承诺及委身,同样,神与人的关系也是神的信实与人对神的信靠的回应。灵修、祷告、团契、唱诗等等,只是流露信徒投入这段关系的形式。
彼得所做的事情正正显明神的心意高过人实践信仰的形式。我们如果执着在自己的“信仰习惯或者传统”,而没有展现与耶稣救恩相称的心意,可能会拦阻神的心意。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生活处境中持续检视自己的生命,不单谦卑和细心地察看神的心意,并且要保持开放的态度,让主更新我们的生命。
思考与实践
1. 使徒彼得经历了许多事情,才开始明白神的心意。请安静下来,回想自己参与崇拜和团契的情境,并且细心查问自己,如果崇拜和团契的模式有所改变(例如:小朋友一同参加崇拜,或者自己要转到不同的团契组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向神陈明这一切,求神使我们明白祂的心意。
2. 我们不能够盲目持守自己的“信仰习惯或者传统”,但是,这也不是代表转变模式必然是好的事情。过去数年的疫情,教会的崇拜和团契模式都有所改变,我们的转变是否配合神的心意呢?
金句:使徒行传11:17下(和修版)
“我是谁,能拦阻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