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句:
“耶和华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撒母耳啊!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撒母耳记上3:10)
背景:
1. 关于撒母耳记
撒母耳记上下是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就是神用来在以色列立王的撒母耳。
撒母耳不仅拯救以色列脱离士师时代的危难绝望,转入君王政制的平安兴盛时代,他更膏立以色列最早的两位君王扫罗和大卫,他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
2. 关于撒母耳
撒母耳生于主前十一世纪中叶,介乎士师时代与君王时代之间,是最后的一位士师。
撒母耳记上1-3章记载撒母的出生和蒙召。他出自以法莲支派,他母亲哈拿向神许愿若神赐给她儿子,她就将孩子献做拿细耳人,终身归与耶和华(1:11)。之后,哈拿果然得一子,就是撒母耳,而哈拿也按所许的愿将小撒母耳奉献给神,在圣殿中服事。
3. 关于撒母耳记上3章
撒母耳记上3章主要讲述年幼的撒母耳怎样听见耶和华的声音并认识祂,以至长大后成了耶和华的先知。
撒母耳不是亚伦的后代,没有做大祭司的资格,所以他只是一个在以利面前事奉的孩子,工作内容就是听由以利差遣(3:1-8)。但自从耶和华主动向他说话之后,他就真正地认识了耶和华。
之后,撒母耳渐渐长大,耶和华与他同在(3:19),整个以色列地(从但到别是巴)的人都知道他是耶和华的先知(3:20),上帝的话也借着他传遍了以色列(3:21)。
思考:神为什么拣选撒母耳成为以色列最后一任士师?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功课?
经文解释:
1. 以利时期以色列的属灵光景
撒母耳记上3:1:“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华。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
a. 当那些日子
许多学者认为是指士师时代,也有学者认为是以利当祭司的年代。
b. 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
i. “稀少”有“珍贵的、罕有的”的意思,所以也可以翻译为“宝贵”。
只有当神的“言语稀少”的时候,人才感觉到神话语的“宝贵”,在黑暗中越发盼望神话语的光照。
ii. “默示”也可翻译为“异象、启示、神谕”(箴言29:18;以赛亚书29:7),是神直接启示人的一种方式。
“不常有默示”,可翻译为“不普遍有异象”。
整个士师时代很少有神的启示,在以利担任大祭司时期更是如此,为什么?
2. 大祭司以利不蒙神喜悦的原因
圣经学者根据撒母耳记上1-3章的记载,总结以利做为以色列的大祭司,缺乏从神而来的启示,不蒙神喜悦的原因:
a. 1章,以利误以为在祷告的哈拿是喝醉了酒;
b. 2章记载他的两个儿子藐视耶和华;
c. 他没有尽力阻止两个儿子的恶行;
d. 神人向以利宣告了耶和华对他的审判后,经文没有提到以利有任何谦卑或懊悔的举动;
e. 3章指他眼目昏花,不能看见(不仅年老眼目昏花,也反映属灵上的麻木和衰落);
f. 撒母耳三次来询问以利,以利才醒觉那可能是耶和华呼唤撒母耳,由此推断以利可能很久没听过耶和华的声音,属灵上已经非常迟钝了;
g. 最后,耶和华主动向撒母耳宣告,祂要执行对以利家的审判。
可见当时以利家的罪和祭司制度的腐败多么严重,这也正是为什么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的原因,也可以说是为往后君王制度的建立和更多先知被兴起而埋下伏线。
思考:身为大祭司和士师的以利,最大的失败是什么?他家庭的结局对我们有何警惕?
3. 神呼召撒母耳
耶和华神的启示在士师时代一直很少,先知更是寥寥可数,因此神给小撒母耳的启示便显得分外重要。
4. 撒母耳记上3:1:“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华。”
“童子”指“少年”、“仆从”的意思。
犹太古史作者约瑟夫推测此时撒母耳大约十二岁;以色列人认为孩子到了十二岁,就是成年人(路加福音2:42)。
5. 撒母耳记上3:3:“神的灯在神耶和华殿内约柜那里,还没有熄灭,撒母耳已经睡了。”
神的约柜存放在会幕的至圣所中,是最里面的地方,只有大祭司才可一年进去一次。在至圣所前面是圣所,一个小房间,里面放着圣所的其他器物(香坛、摆陈设饼的桌子、灯台)。圣所外有院子,里面有祭司居住的小房间,撒母耳和其他祭司大概就住在那里,离约柜不远。
6. “神的灯……还没有熄灭”
“神的灯”就是圣所里的金灯台(出埃及记25:31)。神的灯“还没有熄灭”,指天亮之前。因为金灯台要常常点着,永远也不能熄灭(出埃及记27:20-21),大祭司要早晚在金香坛上香时收拾这灯(出埃及记30:7-8)。
7. “撒母耳已经睡了”
撒母耳由于年纪太轻,负不起太多太重的责任,所以他在晚间也很自然的去睡了。这就是圣殿暗淡的原因。
8. 虽然此时神的灯“还没有熄灭”,祭司以利还是每天点灯,但他却成了一位“眼目昏花,看不分明”的人。在整个士师时代,祭司都没有成为神话语的出口,神的光在以色列人心里已经非常暗淡了,但神的灯“还没有熄灭”,神还是让这光继续亮着,让百姓在黑暗中还有一条出路。
思考:士师时代,以色列人悖逆神,灵性低沉,但“神的灯还没有熄灭”,这有什么含意?给今日的我们有何提醒?
9. 撒母耳顺服的态度
撒母耳记上3:4:“耶和华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说:“我在这里!””
撒母耳在睡梦中听到呼唤,立刻回答“我在这里”,表明他从小就学会了顺服。虽然那时他“还未认识耶和华”(撒母耳记上3:7),就是还没有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也未得耶和华的默示”,还没有经历过神,直接从神得着启示。
但是,从他能三次听到声音马上起身,跑到以利跟前说“我在这里”(撒母耳记上3:5、6、8),显示他完全顺服神所设立的权柄,自然也就能顺服神。
10. 以利的迟钝和醒悟
撒母耳记上3:8:“耶和华第三次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又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才明白是耶和华呼唤童子。”
a. 以利做了一辈子祭司,居然到第三次才明白是神在呼唤撒母耳,可见他属灵的眼睛也是“眼目昏花,看不分明”。
b. 虽然神没有直接向以利说话,但以利却没有因为神越过他向撒母耳直接说话而嫉妒,而是教导撒母耳在神面前正确的态度,这表明以利至少向神还是忠心的。
11. 撒母耳蒙神呼召
a. 撒母耳记上3:10:“耶和华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撒母耳啊!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
b. 吕振中译:“永恒主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撒母耳,撒母耳!’撒母耳说:‘请说吧;仆人听着呢。’”
c. “请说,仆人敬听”,“仆人”是地位,“敬听”是态度。服事主的人,如果不站正确的位置、存正确的态度,就永远不能成为合神使用的器皿。
总结:
1. 撒母耳虽年轻,却肯接受带领,就是以利的指教,他也谦卑接受,这也是撒母耳能领受神的呼召的因素之一。
2. 神一共四次前来呼唤撒母耳,表明神是何等的忍耐,且是出乎爱心的忍耐。神若能找得到合适的对象可以说话,祂就迫切地要向他说话。
思考:小撒母耳听神的话,今日我们是否也听神的话?怎样才能像撒母耳一样听神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