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
粤语
听众朋友,你好。欢迎收听《穿越圣经》这个节目。很高兴我们又在空中见面。《穿越圣经》这个节目希望帮助每位听众能更加明白神的话语,成为遵行并传扬神话语的人。
上一次节目,我们查考与分享了启示录16:12-15,让我们在重温的基础上稍作补充,然后再继续查考与研读这卷书16:16-21的内容。
读罢启示录16:12-15,或许有人会忍不住发出感慨说:“幼发拉底河可真是一条很关键的河啊!”根据圣经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幼发拉底河是罗马帝国抵御东方势力(巴比伦、亚述和波斯等帝国)的天然屏障。若大河干涸了,便再不能阻止入侵的军队。东方的军队象征不能阻止的审判。
或许还有人不禁会唏嘘说:“能施行奇事的最为可怕!人心所趋,很多时候就是如此,你看当今世人所跟随的不都是邪恶之灵吗?”根据经文的记载,这些能行奇事神迹的鬼魔,从邪恶的三位邪灵合为一体的魔兽口中走出来,与世上的首领联合起来对抗神。从那三位邪恶领袖口中出来的鬼魔,象征言论的诱骗和宣传的迷惑,吸引很多人去参加他们的行列。
或许还有人不禁会说:“要随时预备迎见神,你准备好了没有?我好像还没预备好呢!”根据帖撒罗尼迦前书5:1-6的记载,耶稣基督会在人意想不到的时候,忽然再来,因此我们必须作好准备。我们要在试探中站稳,决志遵从神的道德要求,好好准备自己。亲爱的听众朋友,在你的生命中,预备好迎接主的再来没有呢?如果还没有预备好,那么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吧!
启示录16:16说:“那三个鬼魔便叫众王聚集在一处,希伯来话叫作哈米吉多顿。”
“哈米吉多顿”这个字只在这里出现一次,它的意思是“米吉多山”,这是位于以斯德伦平原上的一座山。那是一片很肥沃的山谷。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很多战役。有一位学者对米吉多作了以下这样的描述,他说:“在巴勒斯坦的战役中,从亚述王的入侵到拿破仑由埃及进入叙利亚,米吉多一直是安营扎寨的最佳选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犹太人、外邦人、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十字军、以及反基督教的国家,都想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在这里飘扬。
使徒老约翰描述说:“那三个鬼魔便叫众王聚集在一处,”虽然是三个鬼魔强迫众王联合对抗以色列,但是这行动最终都是会应验圣经的预言的。
哈米吉多顿,其实指的就是米吉多山。根据士师记5:19-21、列王纪下9:27,以及历代志下35:22的记载,实际的米吉多山是位于加利利以南的要塞,周围有基训河,从古时开始是世界有名的战场之一。关于哈米吉多顿的象征意义,学术界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根据以赛亚书14:12-15的记载,该词源于“聚会的山”,是指傲慢的巴比伦王想要登上神的宝座;第二,该词源于“多产的山”,由意指耶路撒冷的“哈‧米吉顿”一词衍生而来,象征发生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末世之战;第三,该词象征性的解释,不是指某个地理位置,而是表现基督再临时,神与撒但势力之间发生的末世最后的战争。第一和第二种观点否定实际存在的米吉多山,因此无法接受;而第三种观点根据米吉多山的历史状况,象征性地作了解释,因此较为自然。
列国的军旅要聚集在一处,希伯来话叫作哈米吉多顿(又称作米吉多)。有些学者相信这是指亚实基伦平原,其南端就是米吉多。据说拿破仑曾将这个地方称为世界的战场,表示这里是开战的理想地点。
到这里,约翰又言归正传,重提那几个污秽的灵。那三个鬼魔叫众王聚集在一处(众王当然包括他们所率领的人),这地方名叫哈米吉多顿。哈米吉多顿不是一个真地方,这必然是个象征,但象征什么却不易确定。约翰告诉我们哈米吉多顿是希伯来文。有两个比较多人赞成的说法是“米吉多山”,或“米吉多城”,前者的发音与希伯来文更接近,但不幸的是,我们也找不到一个叫米吉多的山。根据史料的记载,米吉多附近发生过不少轰轰烈烈的事迹,但这些事与米吉多或某个个别的山都没什么关连,反而于巴勒斯坦中部的平原以斯德伦(Esdraelon)有关。事实上旧约圣经中的米吉多甚少与战争相连。旧约中是有大战争发生在一些山的附近,但我们都无法根据这些记载,推断这节经文提及的哈米吉多顿究竟具体是指什么地方。还有一种可能,所谓“山”者不一定就是字面之山,而是指有城建在其上的山岗,这样的话,以上的两种说法就没有什么分别了。这城的附近有过多次大战,在约翰的心目中,这城可能意味着一个大决战,正如某位学者所说的:“象征着基督国度降临之前,敌挡神的势力最后的反抗。”若是如此,这城就是全能的神最后灭绝一切恶势力的象征。旧约中,女先知底波拉拯救以色列人的事迹正好作为这一段的借镜。根据士师记4:13、4:15,以及5:8的记载,当时敌人西西拉的军队有铁车九百辆,而以色列四万人中竟连一藤牌一枪矛也没有,其必败可想而知。但当战争开始,神使西西拉的人和车辆全军覆灭。末日的时候也是一样,恶人的努力不论多么庞大,善的一方不论多么无望,神却必大获全胜,恶人必被灭绝。
启示录16:17-18说:“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就有大声音从殿中的宝座上出来,说:‘成了!’又有闪电、声音、雷轰、大地震,自从地上有人以来,没有这样大、这样厉害的地震。”
“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这是指基督再来之前、最后一个“七”的审判,也就是说,我们的旅程已经随着经文的记载,来到了大灾难时期的末期了。这时,惟一能救人,在地上建立公义的国度,并为世界带来真正和平的,就是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定睛在基督身上,祂是审判之主。“在空中”是指在大太空,主耶稣基督将掌管太空,祂准备再来了。这段经文又再次提到“殿中”,此前盛怒之碗、号角、及七印都提到圣殿;每一系列的审判都提到圣殿。在盛怒之碗的系列中经文有六次提到圣殿,这里是最后一次。新耶路撒冷将没有圣殿。以色列将要经历大灾难。他们中间的十四万四千人会经历大灾难时期,也就是说,他们会对基督至死忠心。我不知道除了他们以外,还有多少致死忠心的余民;但我们知道,有许多外邦人将受基督的印,也要渡过大灾难时期。我要再强调,教会不会经历大灾难时期。在大灾难期间,神用两种方式拯救世人:第一,带他们脱离世界,就像在大洪水时期的审判之前,神先将以诺取走;第二,在大灾难时期保守他们,就像神在大洪水时期保守挪亚一样。神一定会在大灾难期间救一些人,但是教会不在其中,因为在大灾难来到之前,教会已经被神提走了。
在“就有大声音从殿中的宝座上出来,”这句中,约翰没有指明是谁的大声音,但我认为这一定是出自主耶稣基督的声音。主耶稣的信息是“成了”。这是我们在新约中第二次听到祂这么说。当祂被钉在十字架上时,说“成了”,意思是救赎大工已经完成了,也就是说,为人类预备的救恩已经完成了。没有一个人能完成“救恩”,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凭信心领受。神已经为你完成了救赎,如果你不接受神的救恩,你就要面对神的审判。凡拒绝神救恩的人,都不能逃避神的审判。神的救恩在基督里已经完成了。难怪希伯来书2:2-3说:“那借着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基督是审判之主,大灾难的审判已成定局。“成了”是宣告主耶稣的救恩,人若拒绝神的救恩,就只能面对白色大宝座前的审判。在大灾难开始的时候,有闪电、声音和雷轰,这是庄严地宣告:审判来到了。启示录4:5说:“有闪电、声音、雷轰从宝座中发出;又有七盏火灯在宝座前点着;这七灯就是神的七灵。”在大灾难末期也有闪电、声音和雷轰。
经文提到又有“大地震,自从地上有人以来,没有这样大、这样厉害的地震。”神说得很清楚,到大灾难末期会有可怕的、动摇整个地球的大地震。大地震终结了大灾难时期。
“就有大声音从殿中的宝座上出来,说:‘成了!’”这句描述撒但的根据地巴比伦大城在七碗之灾中接受最后审判的场面。“成了”意指“成就”,“完成”,象征全世界范围内敌对神之恶势力的灭亡,宣告人类历史的结局。
第七位天使宣告说:“成了!”可见这是最后一碗的审判。就大灾难时期而言,神的忿怒已发尽了。天使倒出最后一碗的时候,大自然发生剧变,爆炸、雷轰、闪电和前所未有的大地震。
第七碗乃是全系列审判的高峰。这里所叙述的是全然的毁灭,但没有说人类全被杀尽,剩下的人还继续要面对神全能者的审判。虽是这样,第七碗所形容的是世上生命的全面拆毁。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空中乃是魔鬼的住所,换言之,魔鬼在自己的领域中被攻击。约翰又听见有大声音,一如以往的惯例,是谁的声音并无明说。但约翰告诉我们,这声音是从殿的宝座上出来,说明是神完全同意允许的。这声音以“成了”二字打开高潮。高潮的宣布引起很大的兴奋,正如七号所引起的一样。雷轰、闪电为那一刻增加肃穆。大地震尤其强调是空前的大地震;大地震在原文中共形容三次,先是反面描写,是自从地上有人以来,从未有过的地震;然后又正面强调两次:这地震是“这样的大”,和“这样的厉害”。“厉害”这个字在七碗中用了多次,说明神这最后作为的惊天动地、无可质疑。
启示录16:19-21说:“那大城裂为三段,列国的城也都倒塌了;神也想起巴比伦大城来,要把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递给他。各海岛都逃避了,众山也不见了。又有大雹子从天落在人身上,每一个约重一他连得(一他连得约有九十斤)。为这雹子的灾极大,人就亵渎神。”
这段经文提到的“大城”是指耶路撒冷将要裂为三段。尽管地震的震中在耶路撒冷,但其影响范围不是只限于耶路撒冷,因为“列国的城也都倒塌了;”。这里又提到“巴比伦”。启示录14:8也提到:“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
“各海岛都逃避了,”这句表示连海岛的位置都改变了。最后一个审判是大冰雹。在约书亚记10:11中有一个关于冰雹的记载,经文说:“他们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正在伯‧和仑下坡的时候,耶和华从天上降大冰雹(原文是石头)在他们身上,直降到亚西加,打死他们。被冰雹打死的,比以色列人用刀杀死的还多。”这场神奇的冰雹终结了大灾难时期。
巴比伦大城就裂为三段,要喝神烈怒的酒杯。神并没有忘记这城如何敬拜偶像、施行残暴,并在宗教上混乱不纯。同一时间,列国的城也被夷为平地。大地震撼时,各海岛和众山都消失了。每个重约一百磅的大冰雹撞在地面上,但人并不悔改,反而亵渎神。
大城这个主题我们先前在启示录11:8已经遇见过了,乃是代表文明人、有组织而与神隔离的人类团体,也象征人的优越成就感,以及目中无神的人对人的信赖。这大城如今倒塌了,裂为三段,换言之,全部崩溃。那大城崩裂时,列国的城也都倒塌了:前者分明包含了后者。约翰接着说,“神也想起”巴比伦大城来;我们又重新回到大城的主题。“神也想起”在原文中是被动式,意思是“在神面前被记念”,正如有学者在他所撰写的一书中所指出的,这句法“避免将神人物化”。神想起巴比伦大城,要将祂的盛怒倾在这城身上。在整卷启示录中我们找不到有比这一句的说法更为强烈的:神将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递给巴比伦。约翰要我们无可怀疑,巴比伦要从圣洁全能的神手中接受最大的报应。
“各海岛都逃避了,”在这句中,约翰又将描述对象转到地球的变动上。众山也不见了。山与海岛相提并论,正如启示录6:14所描述的那样;山的消失可参见撒迦利亚书4:7的记载,该处预言全地都要变为平原。
根据使徒老约翰在经文中的描述,又有大雹子从天落下,每一个约重一他连得,这究竟是多重不得而知,学术界有由四十五至一百磅(或更重)各种不等的推测,总言而之,大雹子是巨大无比的。在启示录16章之中,我们第三次读到,人因灾难就亵渎(或咒诅)神。为了强调这灾的厉害,约翰用了一个只出现在这一处的字眼:“极大”。这灾是个决定性的大事。
启示录17-18章讲述神对两个巴比伦的审判。在17章,我们先看到大灾难时期中离教叛道的教会要受审判;然后在18章,我们又将看到经济上的巴比伦也要受审判。在大灾难时期中,信徒不必为此困扰,因为只有进入大灾难时期的人,才真正明白那会是怎么一回事。17-18章提到两个不同的巴比伦,问题是:真的有两个不同的巴比伦吗?
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时间到了,我们先停在这里。下一次节目,我们将进入启示录17章的研读与查考,请大家提前预备并熟读经文。如果你对节目中所分享的内容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欢迎你来信询问,我们很乐意为你再作说明;若是你生活中有什么难处,也请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彼此记念代祷。
我们下次节目再见。愿神赐福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