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书18:26-32
义人若转离义行而作罪孽死亡,他是因所作的罪孽死亡。再者,恶人若回头离开所行的恶,行正直与合理的事,他必将性命救活了。因为他思量,回头离开所犯的一切罪过,必定存活,不致死亡。以色列家还说:‘主的道不公平!’以色列家啊,我的道岂不公平吗?你们的道岂不是不公平吗?所以主耶和华说:“以色列家啊,我必按你们各人所行的审判你们。你们当回头离开所犯的一切罪过。这样,罪孽必不使你们败亡。你们要将所犯的一切罪过尽行抛弃,自做一个新心和新灵。以色列家啊,你们何必死亡呢?主耶和华说:我不喜悦那死人之死,所以你们当回头而存活。”
今天这个题目其实看来真的是不讨喜,我们都不喜欢别人告诉我们要认罪,不觉得自己到底有什么错?有什么罪?即使是有的话,我们还是想方设法的要把别人也拉下水,结果就把事情搞得非常的混杂,这样大概也是一个目的,让别人可能对我们的指责,或者是别人对我们的一些的控诉被稀释掉、被模糊掉。
其实在今天的经文里面的范围是17、18章,但18章是蛮经典的一章。18章是我们可以多认识以西结先知的一章,我们整理了一下,到底整个以西结书中心的信息当中的一个状态,特别是这些的百姓们;被掳之民,或许是被安排留守在耶路撒冷的这一些的百姓。怎么说呢,其实这个时候的以西结先知他蒙召的时候;可能耶利米先知已经服事了整三十几年、四十年了,但是他们基本上算是有在同一个时代里面重迭,只是一个比较老先知,一个是新进年轻的先知。他们服事的对象有重迭、相同的地方,当然也有在时代背景下面的小差别,也不算小了,因为这时候这一班人已经被掳到巴比伦去了。
那其实这个时候的以西结也非常的不容易,他服事,他的权柄被质疑,他的先知的身份百姓也不听他的。然后百姓确实真是一班难搞的一个会众,他们当中有非常非常多奇奇怪怪的表现,然后特别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的谬论,他们有一些的想法,然后因为国家遭灾了,受难了,他们有人被掳,有人留守在耶路撒冷。我们上一次已经有提到了,其实这两边的人,他们之间其实都有蛮大的张力的。因为他们根本上面,在信仰上已经是失焦了,所以他们有非常非常多奇怪的想法,而且不同的表现出现,我这边就三个的意思:就是痴迷者,或者是冷漠,或者是埋怨,或者是绝望者。
简单来讲的话,你可以说那个痴迷的意思就是这个时候的以西结,他面对的是耶路撒冷城还在,但是他已经不断的发出警告、警戒、预言代表上帝说话了,这个城将会被毁灭。但因为那个城还在,只要它一天还在,许多的被掳之民包含留在耶路撒冷的人;就总觉得有希望。所以他们就痴痴地盼望着上帝的拯救,或者说这个被掳的光景,那个最糟糕的部分可以停止了,然后可以开始有复苏,他们开始看见曙光。他们有一种的假象,或者是一厢情愿的期待,我称他们叫痴迷者。这班人他们有他们的谬论,他们不听先知的教导、吩咐跟警诫。有一班人他们意识到;看样子没有希望了,如果……就是上帝对我们的惩罚,而且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辈,所以才要罚我们的,很无奈。这个所谓的“父债子还”的心态在他们当中,就产生出这一班的冷漠者。可能他消极一点,他冷漠,那如果他比较亢奋一点的话,他就起来抗议,他就向上帝抗议,跟先知抗议,就跟先知狡辩,这就是今天第18章经文的主轴,是这一班的人,我们待会花比较多时间来谈这个。
那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人:绝望者,以西结服事的这些对象群当中,以西结一早就告诉他们说:耶路撒冷一定会毁,有的人一早就把这句话听进去了,所以一早就绝望了。当然有一批人刚才我说那些痴迷者,一直到主前589年的时候,当耶路撒冷城真的被毁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还真是这样子,我们永远回不去了,他们就非常的绝望。以西结面对各种各样的这些的会众,这是他牧养上面的一个处境,他的这个会众的一个现象。18章是以西结先知特别针对那个中间(冷怨者)的;那一类的人群的一些的对话。
今天我们就焦点放在第18章,回到前面一开始的时候;“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你们在以色列地何以有这俗语,‘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牙齿就酸倒’呢?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你们在以色列必不再引用这俗语。”(结18:1-3)第2节这边出现的一个俗语;就是在百姓中间在讲论的一句,你说是口头禅也可以,是他们对于当下光景的一个认知。然后其实经文一直不断出现到第19节那边,以西结又引用说:儿子为什么不担当父亲的罪孽呢?就是以西结引用了他们的话,然后回应,引用了他们的话,然后回应。到了下面的25节、29节;“主的道不公平”“你们却说:‘主的道不公平!’以西结一直用他们的话来跟他们对话,整章的圣经是这样的一个铺陈。
好,到底这个‘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齿就酸倒’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意思呢?耶利米曾经也在他的先知服事的生涯当中;提过这一个的俗语,在耶利米书第31章。所以刚才我已经开始提到了,耶利米比以西结更早一点服事。他当时也31章讲过这样的话,“当那些日子,人不再说:‘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牙齿就酸倒。’但各人要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吃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耶31:29-30)所以这里中间如果你要去掌握,他到底是什么意思的话,基本上有几个,应该说基本上就是主要的一个的观念在背后,只是这个观念导出来的心态可能不一样。怎么观念呢?就是一个自然律的一种观察,上一代的罪过导致下一代受苦,上一代的罪恶影响下一代的生活品质。好像我们今天你收的果,正是前人种下的因。
我们的子孙未来也将会承接我们今日所种下的因,我们今天种下的因成为我们子孙未来的果,类似这样。这样的一个涵义。很难明白,但是就是成为一个,他们在一个农作社会的理念的一种表达方式。好像似乎父亲他的一个作为,那个结果是他孩子要来承受。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引起什么心态呢?
基本上这两个心态(宿命消极、埋怨推脱),宿命的一个比较消极的心态。就是认为……好,既然你前辈、你父亲做了什么事情,那个恶果孩子就是一定要来领受,按照自然律看样子好像也就是这样子的话。那面对实在的现况,就是我今天是这个儿子,就没办法了嘛,我就必须就是要承受了。所以那个因果论里面的这个思维,带出来的心态叫做宿命的心态。在今天……其实在世界各地,我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边,我们在华人的社会,我们的习性养成当中,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宿命论。宿命论是一个很残忍的东西,如果你认同宿命论,或者说你即便可能一时你不认同它,但是每每在你遭遇倒霉的事的时候,或者不幸的事的时候,这种思维如果在你的心中里面蠢蠢欲动,它很折磨人。
宿命论让一个人可能就一直就没有掉了,然后也让一个人不觉得自己需要做什么,当然更重要的让一个人根本也不需要承担什么。反正就是这样,他可以把所有的责任推掉,这个是宿命论。你说今天教会的基督徒会不会有时候有这种想法呢?很难说。好多基督徒对于什么叫做神的旨意?什么叫做上帝的拣选?什么叫做神的护理的了解非常的模糊。在模糊情况底下,但是又有这个词汇,怎么去让这个词汇有内容呢?那就手边随便拿一些民俗的想法就直接填进来。而事实上我们今天的社会里面,也有很多类似这种不管你是星座的、手相的;手掌长相的等等这些,对我们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思维很恐怖,他把人生的存在,放在一个静态的状态的里面,一个封闭的系统的里面。
我想以西结非常清楚知道;“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酸倒”这种的思维属于、流行在百姓中间。这些被掳之民哪怕他们是在巴比伦,或者是耶路撒冷这些人,他会非常深的影响到他们的灵命,也会非常深的影响到他们对上帝的认识,乃至于做出正确的回应行动,所以他要带出教导。他意识到这种宿命的思维,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第4节讲什么?以西结就接着说了,如果你是这种宿命思维的话,你发现;“看哪,所有的生命都是属我的;”这是上帝藉由以西结向百姓说的话,所有的生命都是属我的,我是耶和华上帝。“父亲的生命怎样属我,儿子的生命也照样属我;然而犯罪的,他必定死。”为什么会突然间有这样的一句话呢?“所有的生命都是属我耶和华上帝的”。爸爸的是属我的,儿子的也是属我的。
各位,这句话其实是非常经典、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宿命论背后的基础,就把人放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边,把一切的遭遇的因果论定格。让你人生毫无空间,不管是从你的视野上,从你的经历上,从你觉得你可以赖以;这个倚赖的这个部分完全都没有了。但是上帝透过以西结先知说;我们人不是这样子的,你的生命,你的人生不是这样子的。每一个个别的人,哪怕你是父亲,哪怕你是儿子都是属我的。这边有一个非常开放式的事,却又是非常个人式的;关系导向的一个视野。不是你爸爸做了什么坏事你就完了,然后你就没辙。爸爸跟上帝的关系是直接的,就正如儿子跟上帝的关系是直接的一样,在天地之间上帝是一切的归属,祂不是封闭的。为什么不是封闭的呢?因为上帝不是死的,上帝不是一个气,上帝不是一个概念,上帝是一种情格的。我们中文把它翻成情格,He is a person,祂是那个Divine person是那个神圣的那位他者,祂是一切位格的源头。有祂有我、你跟我们。
我跟你如何了解我们自己是藉由这个神圣位格,而我你之间的关系应该为何,我们究竟是谁也是藉由这位神圣的位格,是这份的关系不能被取代了。我们基督徒常常俗称说上帝没有孙子,是这个意思。不能被取代,你跟上帝有一个直接的关系,不是宿命论,是开放的。这位的上帝祂充满了恩典。根本在你还不知道如何回应祂的时候,祂就先爱你。我们是一个这样完全开放的一个宇宙观,这个宇宙观不是我们发明的,这是上帝向我们启示的。这是以西结先知提醒百姓们;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齿酸倒了。一样,他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要无限上纲。好,这是第一个部分。那对于第二个部分的话(埋怨推脱),就是刚才那样的一个心态,是比较沉寂下来,无奈,他什么都不干。这种情况底下灵命不可能有改变,不可能有转机。
另外一种情况呢,基本的思维仍然是;父亲酸葡萄,儿子牙齿酸。但是他就变成;他就很不满,他就抱怨。也是18章这边所出现的情况。所以当民间在流行这个俗谚的时候,代表着什么意思呢?两方面都有。前面的那种跟这种,那这种的抱怨里面当然就责怪上帝,就只是说这样不公平,因为……各位到后面的经文下面,连续出现,以西结就连续引他们讲不公平:“怎么可以这样子呢?”,“又不是我干的事情,为什么要他人做事,然后我来当呢?不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吗?如果上帝祢是公义的上帝的话。”,“祢这样来把这个灭国之灾,放在我们这一代人?祢给我们机会了吗?”,“我们其实可以证明我们自己”类似这样等等,就是等等很多的抱怨,很多的生气,向神发脾气。
好,我们静下心来,我们来想一下,如果这一群要向神抗议父债子还的百姓,他们对“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齿酸倒了”这么单一理解的话,其实应该他们多少有某种程度的根据。其实他们是有根据的,你跟我都非常熟悉十诫,对吧?十诫的第二诫里面讲到,你不可跪拜其他的神。第五诫讲到;“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们,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惩罚他们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施慈爱,直到千代。”(出20:5-6)十诫讲的;以西结先知;你不知道吗?所以民间这个俗语“父亲吃了酸葡萄”父亲干了一个坏事,“儿子的牙齿酸倒了”,还不止儿子呢!孙子应该也是,三、四代人。不是吗?名正言顺的、引经据典的,就可以证明父债子还这个道理。
我想这句话不可以随便乱改圣经。但也许我们再看一节经文,百姓们其实当时也会知道还有一节经文,或者他们当时故意忘记这节经文。各位在申命记里面摩西所颁布的律法的当中里面;有一句这样的话,当然非常丰富,当然中间这句话是斩钉截铁,非常直接,申命记24:16;“不可因儿子处死父亲,也不可因父亲处死儿子;各人要因自己的罪被处死。”欸,那怎么回事啊?那请问是这一节对呢(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们,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惩罚他们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施慈爱,直到千代。”出20:5-6)?还是这一节对呀(不可因儿子处死父亲,也不可因父亲处死儿子;各人要因自己的罪被处死。”申24:16)太难了!
各位,其实在摩西的律法的颁布当中,当然十诫是一个最基本的。律法的这个延伸的颁布的里边,不管是有礼仪的,不管是有道德层面的,社会层面的,都是上帝的心意。所以看样子不应该是父亲吃酸葡萄,儿子牙齿酸倒,不应该。所以这里似乎要否定一件事情,如果是否定这件事情,那么现在以西结面对的这一群的百姓;被掳之民,在以西结先知的传讲,当时以西结先知包含耶利米;他们当时代的这些先知们所传达的信息。几代下来的罪你们要承担,哇,这怎么回事呢?那上帝祢不是违反祢自己的话吗?各位我们如果要来理解这个经文,我们试着整理一下。两段经文都没错,我们可能可以去两边梳理一下,首先最关键的就是;用一个整全人观的角度来理解罪这件事。基本上也是在回过头来问一个问题,何谓罪的这个问题。这是很哲学性的问题,但我们觉得我们不至于到那地步,没有办法可以体会。
这边提到说人非绝缘体,整全人观的意思刚才我一开始就说了,从百姓们会透过这一句俗语;得出了一种宿命思维,想到的人活在的整个世界中间;的那个封闭系统这件事,以西结纠正他们,上帝的话:父亲属于我,儿子属于我,全世界都是属于我的这个概念里面,你已经看到了;我们是在一个关系的网络的里边。一个真正的人他是活在一个关系的网络的里面,也因此犯罪一定牵连他者,尤其是家人。所以如果你从这个角度去想的话,出埃及记20章,十诫里边的;直到三四代的那个概念跟这个有关。上帝是公义的,祂会罚犯罪者,但是那个罪果会殃及后人。不要忘记这个后人不是被罚的,罚只罚在那个犯罪者身上。
事实上了当那个犯罪者犯罪了,他那个犯罪的后果包含要接受惩罚,他的果跟他的罚会牵连人。这个我们非常容易明白,可能你身边就有这样的经历,可能你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你看的电视剧、看电影很多这样的经历。子女被罚非因家族关系,这里要讲到;是的,有没有子女被罚呢?有的,父亲被罚了,子女也被罚。但是如果子女被罚,我讲的那个罚还不是那个果;所殃及的那个部分,而是他真正意义上面被罚了,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出现,按照上帝藉由以西结所表达的方式,这个被罚的原因是他重蹈覆辙,他恣意的、刻意的、决意的要跟随父母所为。没错,如果这时候以西结的会众,不管在巴比伦的,留守在耶路撒冷的跟以西结抗议:不公平!
其实真的没错,他们这时候能够面对被掳了,他们甚至要准备;他们虽然有些人不信,他们还痴痴地盼望上帝拯救出现。但是以西结说耶路撒冷会被毁,这些的行为、这些的现象、这些的结果确实是遭历代罪行的池鱼之殃,没错。但,你们并非无罪受罚。所以这大段的里面其实就要带出这样一个很大的重点,百姓在跟以西结辩论。以西结苦口婆心的;他讲完这个过后,他发现他需要更加具体的一个表达,他就开始讲一个故事。一家三代的故事,蛮清楚的经文结构,你可以从第5节到第9节,他讲到第一代:父亲。然后从第10-13节,10到13节的部分这边它会有一个其实蛮关键的一个区别,他到第18节再补述一下关于这个中间这一代。然后14-17节,他就讲到第三代孙子的部分,当然他没有用这个字眼。
如果你看第5节那边讲;“人若是公义,行公平公义的事:”然后他未曾做什么,未曾做什么。他开始就列一个清单:他的义行、他的好行为、他做了什么善事,他就开始列清单。就是人若是公义的,就是这个父亲,第一代,这个父亲,就开始讲他的故事。倒了第10节,“他”就是前面这个行义的,若生了儿子,这就是中间这一代,那这个儿子做强盗,流人的血,做父亲的虽然未有犯此过,儿子却行以上所说的恶,他就开始作恶。第10节开始讲到第三代,那个作恶的那一代;中间那一代,第14节;“看哪,他”就是那个作恶的那一个,若生了儿子,儿子见父亲所犯的一切罪,他见了却不照样去做。那是第三代。
你会发现他这三代的男人,因为他用男人做一个代表,父亲、儿子跟孙子三代人;他在描述他们的义行,或许第二代的恶行或者第三代的义行的时候,他都有一个蛮固定的一个形式,就是他会先讲到宗教,讲到婚姻,讲到社会公义。然后讲到财、利,再会讲到社会公义,然后下面会讲到应许。所谓的应许就看你是正的;还是反的嘛。正的话就是存活;得生命,反的就是必要死亡。正的就是存活,这样好不好?这是后面的应许。所以你发现他这个一家三代的故事,他讲的时候,不管他是正的;行公义的,或者他是负的,他是犯罪的、作恶的,他的pattern是在那边的。但是,你注意中间有一个,中间一块这一块的它的顺序跟这个父亲还有孙子这两个正的,是不一样的啊!
就这个作恶的,它有一个特征,什么特征呢?如果你注意看第一个;宗教的部分,父亲未曾在山上吃祭物,未曾向以色列家的偶像举目。OK,“未曾”。然后那个孙子也是,孙子像爷爷,未曾在山上吃祭物,未曾向以色列家的偶像举目。这是他们的义行。但是他描述这个儿子的时候,他在山上吃祭物,照理他应该一定讲下去“向偶像举目”,但是他没有。他停住了,然后就开始进入第二个范畴的,跟婚姻相关的,未曾污辱邻舍的妻,然后这个孙子也是;未曾污辱。然后他是污辱邻舍的妻,你看他的对比。然后再下来讲到社会公义方面,不亏负、还抵押等等这个三边、两边、中间都一样。但是到了这里出现一个,财利的部分未曾向人取利息或者高利,孙子是未曾,但是这个儿子向人取利息;索取高利。下面都一样啊!OK社会公义的部分,描述不尽完全相等,但是意思是相对的,像相等的,是对上的,然后到最后那个结束。
我为什么要这样指出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差别?各位小小的差别,有大大的败坏。有解经家提醒我们,透过这样的观察,你就发现这个作恶的这个儿子,跟两个爷爷跟孙子,他们一开始的时候就非常鲜明的聚焦的;卯足全劲的;在敬拜上,对上帝的敬畏上,就设好在那边了!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我就是不在山上吃祭物”,我就是决定了;我不要偶像,“不要向偶像举目”,非常清晰的。然后这个作恶的儿子呢?某种角度他也很在意宗教生活,还把它一分为二,分布在他的不同的范畴里面。但是这个所分布的不同项目,原来是分布在偶像的身上,分布在假神的身上。言下之意他对耶和华上帝不够认真,他对假神还挺认真的。
但是到底是“真认真”、“假认真”呢?他分布在他不同的领域的里面。然后再注意,在他的整个描述当中,连续出现两次“可憎的事”,中间出现一次,最后出现一次。这是一家三代的故事。以西结似乎要提醒他的听众、他的百姓。各位,你可以看到父亲的义举声誉;不是你犯罪免死的保证,刚才那个第一代。那留意第三代,他不受中间那个儿子,那个孙子不受那个儿子的偏差影响,然后我们透过这个儿子的恶行,那个很突兀的描述,那个有一点不按次序的描述,我们体会到一件事情,只有真正的敬拜;当然也是敬畏;产生良善义行的生命。
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齿酸倒了。我们自己要向上帝交代。第19节;“你们还说:‘儿子为什么不担当父亲的罪孽呢?’”哎哟很奇怪,一开始的时候,耶和华上帝透过以西结引述他们的话,他们在民间有这个俗语的意思是有点不满。哎呀,你看我们的父辈做了这样的事情,我们要承担这个惩罚。等到以西结讲完了,把一家三代的那个故事讲完了,他们突然就话转回来。因为那个讲完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不见得父亲吃了酸葡萄,儿子的牙齿酸倒,不见得这样。他们忽然就转回来了,“儿子为什么不担当父亲的罪呢?”其实这句什么意思呢?如果读这个经文很难明白,为什么突然间杀出一个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去用一个;反方向的角度去了解这句话。
是这一班的人其实他们心中实在是愤愤不平。我们用很口语的话来讲,就是说:“以西结,没有啊,应该是我们孩子要承担父亲的罪才对,你看我们,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啊!”之前他想要用这个来投诉,现在以西结讲完之后,他们反过来说:不对呀!难道儿子不是应该要承受父亲的这个罪孽吗?然后,以西结就很确定的告诉他们,儿子若行公平公义的事,其实这个行公平公义的事,就是那个第一代父亲;开始描述的时候所描述那个父亲做的事情:“谨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他必要存活。惟有犯罪的,却必死亡。儿子不担当父亲的罪孽,父亲也不担当儿子的罪孽。义人的善果要归自己,恶人的恶报也要归自己。”各位,感谢主,上帝呼召以西结先知;他很辛苦地服事;苦口婆心,被百姓质疑,甚至对他不接纳等等之类的。但是靠着神的恩典,忠心的传讲上帝的话,故事一直发展到33章。
到33:10的时候这边的百姓,这里是上帝跟以西结说话;“人子啊(就是以西结),你要对以色列家说:你们曾这样说:(这个“你们”就是百姓们,这时候他们说什么呢?)‘我们的过犯罪恶在自己身上,我们必因此消灭,怎能存活呢?’”他们改口了,终于百姓开口了。他们不能说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祖祖辈辈害我们今天这样,不再这样讲了。我们的是我们的,自己的,在自己身上,我们必因此灭亡。然后上帝透过以西结;你要对这些百姓说;“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结33:11上)当恶人真的终于意识到自己是恶人,自己犯了罪的时候,上帝的救恩显明。“惟喜悦(上帝喜悦什么?)恶人转离(快快转离)他所行的道而存活。以色列家啊,你们回转,回转离开恶道吧!何必死亡呢?”(结33:11下)
如果我们不认罪、负责,我们就不可能会悔改。如果我们一天到晚还是宿命论的话,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悔改的必要。坦白说今天如果真的要找借口,那怕是那么一点的扭转,想要推那么一点,我们有永远找琳琅满目的借口,我们都可以找得到。你知道第14节怎么说的?“看哪,他若生了儿子”就那个中间那个儿子要生孙子,儿子见父亲;就是那个孙子,见到这个父亲所犯的一切罪,“他见了,却不照样去做;”弟兄姊妹,我们今天很流行一句话:家庭教育、信仰教育,圣经也讲得非常清楚,“要教导孩童,使他们走在当行的道上,一直到老也不偏离。”(箴22:6)传承的重要,我们讲这个。正向表述出来都没有困扰,那如果这个正向表述;直接套用在不好的地方的时候,我们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今天这么糟糕?我原生家庭很糟糕,那从小父母离异,我在一个家暴家庭长大。
各位我没有轻蔑的意思,一点都没有。这里反而我们看到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福音。这个这么烂、这么恶的父亲,他的儿子生下来,“儿子见”哦,不可能不见嘛!你的小孩在你家里面长大,怎么可能见不到呢?我常常说我们家里的人眼睛最亮,最了解我们。儿子见父亲所犯的一切罪,他见了,再强调一次“他见了却不照样去做。”弟兄姊妹,可能吗?难道原生家庭真的遭灾的时候,你跟我就永远在那个咒诅的里面吗?不否认这可以是他的结果,但是上帝超越一切。求主恩待我们。
这段经文其实也在提醒我们,跟上帝交账的全部;含你旁边的弟兄姊妹,含你的邻舍。因为一个真正面见上帝的人,你永远都是在上帝的心意的里边,你是在那个群体的里面。所以怎么样要处好个人的部分,怎么样也要对周围的人负责是同样重要的。而这个个人跟群体从前面的经文可以看到了,我们跟上帝的关系,当然有宿命的思维的时候,以西结特别强调个人跟祂的关系。当我们有抗议、埋怨的时候,觉得旁边的人害我们的时候,以西结特别强调你要向上帝负责之外,其实旁边的人你要负责。什么意思呢?在圣经里面正面的教导当中,我们是我们弟兄的守望者。在以西结书中间,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叫守望。
以西结蒙召,他是一个守望的人,他以先知的身份守望。今天我们的长老,我们的牧师、长执以我们上帝所量给我们的职份来守望。各位你也是,你也是你弟兄的守望者,但与此同时你要意识到一件事情,你也需要守望者;别人守望你。神呼唤我们转回,选择生命、领受新心、新灵。转回,我们何等需要转回,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偶像,这个偶像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物件,可以是事件。有时候你知道我们基督徒对某些事件,趋之若鹜到一个地步;那个事件已经影响到我们跟上帝的关系,那个事件影响到我们跟家人的关系,我们关心一个事件过于关心跟上帝之间的关系。同样今天的经文呼唤我们要回转,转向上帝。要选择生命,要领受新心、新灵,为什么呢?记得是转向上帝。
名牧不一定栽培出好门生,不要以为我们有名牧加持,我们就一定是一个好的服事的人。照样的,如果你的长辈、你的先辈没有好榜样,并没有注定你不能够被神所爱,为祂所用。一切都是转回吧!选择这位不愿我们在恶中死亡的。祂痛斥罪恶,但是祂强烈以祂无比的慈爱呼吁我们:转回吧!转回吧!任何时候都是转回的时候。愿主把这样的恩典赏给你,也愿主把这样宝贵的恩典赐给教会。
我们一起来祷告:
天父我们感谢祢,愿祢自己的话引导我们的心思、意念,圣灵来改变我们,让我们转回,让我们认罪,让我们谦卑,让我们专祢为大。好叫……主啊,祢那伟大的、超越的、复活的生命,越来越在我们的生命中,也在祢的教会中显大,靠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