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会的奉献是崇拜之后,信徒自由将钱投入奉献箱,而不是在崇拜中由司事的信徒来传奉献袋。这两者哪一个更好?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牵涉到好的崇拜和真理的教导,以及社会的进步。首先要弄清楚“奉献”在崇拜的位置和目的是什么?
崇拜中奉献不是收钱、交费,也不是买神的祝福,更不是以物质来讨好神,好像送礼物。
崇拜的程序:
1. 赞美神的敬拜:唱诗或演奏
2. 有亲近神:认罪和认信的敬拜
3. 有神的话:读经和讲道
4. 有神子民的回应:见证分享、立志和奉献
5. 有信徒相交:教会消息和代祷事项
6. 祝福差遣:到工作和生活中活出基督。
其中3 和4是逻辑关系,有神的话,就有人的回应。回应包括立志、决志、见证分享和金钱的感恩表示。如果,将奉献金钱放到散会之后,崇拜就缺乏对神的回应一项程序。这不是完整的敬拜。
以奉献箱取代奉献的问题:
1. 教堂摆奉献箱是好事
2. 但不应该取代崇拜中的奉献程序。因为奉献的行动是一个回应的参与,来敬拜最好都参与(唱诗、听道、祷告、奉献、立志、领受祝福等)
3. 问题发生在观念不成熟,以为是向会众收钱,反而应尊重信徒会众在崇拜里的奉献回应“权利”
4. 社会普遍缺乏成熟的分享责任心。
一种义务的捐赠文化还是很弱的社会,不会欣赏奉献的安排。二十年前,我们教会几个大学生参与捐助贫困奖学金计划。国际间,较进步的社会,都有捐助教育、医疗、建设等的文化。韩国社会在二三十年前,也显示出这方面的水平。其实施予“权利”应加以提倡和保障。我国也有类似文化,但是它更多像“送礼”,又附带为自己的利益。可上面的捐赠,是不讲条件,也不可讲条件的。赞助孤儿,有团体采取不让受赞助人。
道是谁赞助,这是互相保护的原则,也不为行善扬名为目的。当这种捐赠精神不成熟时,崇拜奉献就不方便列入崇拜的程序中。所以,这也许反应了教会本身缺乏信仰的自信,也间接反应了我们的社会在教育上,还有一段文化提升的路要走。
施比受更为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