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以下经文皆采用《2010和合本修订版》。
2. 耶稣和资深旧约圣经老师尼哥底母讲论重生和神的国,将“进神的国”和“从水和圣灵生”连在一起。约3:5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旧约里,水象征洁净。结36:25:“我必洒清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绝一切的偶像。”之前耶稣肯定施洗约翰在约旦河边叫人认罪悔改的洗,向尼哥底母谈论重生和进神的国,论圣灵工作也谈到水。水这象征“神洁净”的主题,在约4章进一步延伸。
第30句:井旁女人,勇敢认信
注:直线为耶稣寻找井旁女人向她传道的路线。
1. 约4:3-7上记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他必须经过撒玛利亚,于是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雅各井就在那里;耶稣因旅途疲乏,坐在井旁。那时约是正午。有一个撒玛利亚妇人来打水……”约4:4“必须”相当特别。因犹太人从犹太前往加利利,会绕道比利亚,不会走撒玛利亚这条便道。(参第6句“撒玛利亚,被视不洁之地”。亚述灭北国后,当地以色列人和外族人通婚,产生了混合不同种族、宗教的撒玛利亚人。犹太人看撒玛利亚人不洁净,严禁他们参与重建圣殿,撒玛利亚人就自己在基利心山上建殿。两约之间他们也爆发过冲突。新约时期犹太人也绝不和撒玛利亚人接触。)耶稣从犹太往加利利,特意经过撒玛利亚,为要拯救一个妇人。耶稣坐在井旁等她。在正午,她来了。
2. 耶稣主动以问题开展对话。约4:7下-19“……耶稣对她说:“请给我水喝。”……撒玛利亚妇人对他说:“你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女人要水喝呢?”……耶稣回答她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请给我水喝’的是谁,你早就会求他,他也早就会给了你活水。”妇人对耶稣说:“先生,你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哪里去取活水呢?我们的祖宗雅各布把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女以及牲畜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耶稣回答,对她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谁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面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妇人对他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使我不渴,也不用到这里来打水。”耶稣对她说:“你去,叫你的丈夫,再到这里来。”妇人回答,对耶稣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对的。你已经有过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妇人对他说:“先生,我看你是一位先知。”
3. 耶稣认识这妇人:她跟“尊贵的”尼哥底母是很大对比。她被犹太人轻视,因她是撒玛利亚人,还是女人。很可能又被同胞撒玛利亚人轻视,因她婚姻状态很不光彩。可能她也自卑到极点,不想见人,所以才在中午炎热时分来打水。当她听见耶稣指出她的状况,就认为耶稣是先知。可能又因尴尬就岔开话题:“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敬拜神,你们倒说,应当敬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约4:20)耶稣实在很理解他的感受。
4. 耶稣没有迫她说出她的过去,而是顺应她就敬拜的话题作出宣告。约4:21-26耶稣对她说:“妇人,你要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敬拜父,既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敬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敬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敬拜他。神是灵,所以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妇人对他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会把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耶稣对她说:“我就是,正在跟你说话呢!”
5. 听到这里,那妇人立刻相信了耶稣就是基督。她高兴得留下水罐,往城里去,对众人作见证。她不再逃避人群,而是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和村民邻舍分享。因她的见证,城内人就往耶稣那里去,因听见耶稣的话也信了。
主耶稣向这妇人作个人布道的态度和过程给我们的启发
1. 必须对人有真诚的关心爱顾。耶稣面对撒玛利亚妇人,没有一开始指出她的罪,而是谦卑柔和地请对方给自己水喝。当我们向人作见证、传福音,我们必须把对方看为“人”,有痛苦、有想望、有需要。我们的分享不仅要出于责任,也要出于爱。我们要以神的眼光看他们,不要把他们视为传福音的“目标”。有了真诚关爱对方的心,就比较能够可以细心地考虑怎样表达,而不是只顾说自己想说的。
2. 耶稣去到人群中。而不光是等那些未得救的人来到他那里。
3. 耶稣以切合当时处境的事物为开场白。“水”正是双方在当时处境中都感到有切身关系的东西。耶稣正口渴,妇人刚好来打水,所以他作了一个请求:“请你给我水喝。”
4. 耶稣再进一步引起对方对福音的兴趣。然后将水的特性引申到那妇人有兴趣的事情上。他对那妇人说,若她早求他,他必早给她“活水”。妇人对这话题感到兴趣。虽然她未明白耶稣话中的深意,但她很有兴趣讨论下去。神能用你的话使别人对福音感兴趣;他也能用你的生命和见证,引起别人对福音的兴趣。
5. 耶稣没有对罪的问题避而不谈。耶稣知道这妇人的一生。但他没有说:“你这个污秽的女人,你要受地狱的火!”他只用爱心把事实说出来。福音所讲的,有一部分是不中听的话:我们都是罪人,需要救赎。我们不要对此避而不谈。人要知道自己是失丧,才会盼望得救。
6. 耶稣能抓住主题。讨论中,有人会打岔,为一些离开主题的事情争辩。妇人想要争论哪里才是敬拜的合适地点,耶稣巧妙地把话题转过来继续谈论主题。我们也需要学习这样的爱心和技巧。
7. 耶稣清楚告诉别人他是弥赛亚。我们也需要同样勇敢地对人宣称,耶稣能满足世人最大的需要。他是救世主,是神的儿子。
思考
1. 请回想你信主时,曾经历别人怎样向你传福音?你经历对方的关爱吗?他曾使用上述耶稣使用的方法吗?
2. 请你也回想自己向别人传福音的经历。对照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谈道的方法,你有什么体会?
第31句:回加利利,本地被排斥
耶稣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第一件神迹变水为酒,之后去了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洁净圣殿,犹太地的人却不喜欢他。路4:16-30记耶稣来到拿撒勒(他长大的地方)。安息日,照他素常的规矩进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有人把以赛亚先知的书交给他,他就读出赛61:1-2上:“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叫我报好信息给贫穷的人,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捆绑的得自由;宣告耶和华的恩年……”之后宣告经文已应验在自己身上了。可众人只认为他不过是木匠约瑟的儿子。耶稣知道同乡的心,就引用西顿撒勒法的寡妇和叙利亚的乃缦,说明:外邦人只要有信心,也可以得着从神而来的祝福和医治,可拿撒勒的犹太人,却因为不信,而失去许多属灵祝福。耶稣这番话惹得会堂里的人怒气填胸,甚至将耶稣赶出城,想推他下山。耶稣被本地排斥得厉害,就离开拿撒勒,转到加利利的迦百农,开展新一页的传道事工。
第32句:约两年,走遍加利利
太4:13-17:“后来离开拿撒勒,往迦百农去,住在那里。那地方靠海,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地区。这是要应验以赛亚先知所说的话:‘西布伦,拿弗他利,沿海的路,约旦河的东边,外邦人的加利利──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从那时候,耶稣开始宣讲,说:‘你们要悔改!因为天国近了。’”耶稣在加利利大概两年多,走遍当地各乡镇村庄。加利利成了耶稣的传道基地。
第33句:三个旅程
圣经学者按四卷福音书的记载,认为耶稣基督在加利利有三次服事旅程。主要工作大概是这样的:
1. 第一次加利利旅程(起点:耶路撒冷)
1.1. 第一次洁净圣殿后经犹太和撒玛利亚回加利利(约2:13-22,4:1-4)
1.2. 耶稣开始宣讲天国福音(太4:13-17;可1:14下-15、21上;路4:31上)
1.3. 呼召彼得等四个渔夫做门徒(太4:18-22;可1:16-20)
1.4. 在安息日教训、赶鬼(可1:21下-28;路4:31-37)
1.5. 医治彼得的岳母(太8:14-15;可1:29-31;路4:38-39)
1.6. 替大批人医病赶鬼(太8:16-17;可1:32-34;路4:40-41)
1.7. 走遍加利利,在会堂教导、传道,赶鬼(太4:23-24;可1:35-39;路4:42-45)
1.8. 医治长大麻风的人(太:1-4;可1:40-45;路5:12-16)
1.9. 医治瘫子(太9:1-8;可2:1-12;路5:17-26)
1.10. 呼召利未(太9:9;可2:13-14;路5:27)
1.11. 解答有关禁食的争论(太9:14-15;可2:18-20;路5:33-39)
(之后短暂暗暗到耶路撒冷守节,在毕士大池医治一个病了三十八年的病人。然后回加利利开始第二次旅程,约5:1-47)
2. 第二次加利利旅程
2.1. 在安息日的行动引起法利赛人争议(太12:1-8;可2:23-28;路6:1-11)
2.2. 在安息日医好手枯病人(太12:9-13;可3:1-5;路6:6-10)
2.3. 拣选十二个门徒(太10:2-4;可3:13-19;路6:12-16)
2.4. 医病赶鬼(太12:15-21;可3:7-12;路6:17-19)
2.5. 登山宝训(太5:1-7:29;路6:17-49)
2.6. 医治百夫长的仆人(太:8-8:13;路7:1-10)
2.7. 使拿因城寡妇的儿子复活(路7:11-17)
2.8. 解答施洗约翰的疑问(太1:7-15;路7:18-35)
2.9. 周游各城各乡传道(路8:1-3)
2.10. 用大量的比喻讲道(太13:1-52;可4:1-34;路8:4-18)
2.11. 平静风浪(太8:18-27;可4:35-41;路8:22-25)
2.12. 在加大拉赶鬼,使鬼入猪群(太8:28-34;可5:1-20;路8:26-39)
2.13. 使睚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及医治患血漏的女人(太9:1-26;可5:21-43;路8:40-55)
2.14. 医治瞎子和哑巴(太9:27-34)
2.15. 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传道(太9:37-11:1;可6:7-13;路9:1-6)
2.16. 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伯赛大附近;太14:13下-21;可6:33-44;路9:11-17;约6:2-14)
2.17. 在海面上行走(太14:25;可6:47-52;约6:16-21)
2.18. 在革尼撒勒医治许多病人(太14:35;可6:53-55)
2.19. 耶稣讲论他是生命的粮(约6:22-58)
2.20. 与法利赛人论污秽(太15:1-20;可7:1-23)
2.21. 医好聋哑者(可7:31-37)
2.22. 七饼数鱼使四千人吃饱(太15:32-38;可8:1-9上)
3. 第三次加利利讲道旅程
3.1. 用唾沫治好瞎子(伯赛大;可8:22-26)
3.2. 登山变像(学者认为很可能在加利利境内的他泊山;当然也有称在黑门山的,若是在黑门山,就不属于加利利境内了;太17:1-8;可9:2-10;路9:28-36)
3.3. 治好患癫痫的孩子(太17:14-21;可9:14-29;路9:37-43)
3.4. 钓鱼、得钱、交税(迦百农;太17:24-27;)
3.5. 门徒争大(迦百农;太18:1-35;可9:33-50)
4. 总结
耶稣长期服事神。他深刻了解长期服事的艰难。他明白旅途的疲乏和危险,他清楚知道没人回应信息的心情;他也会为对福音没反应的人担忧;他体会长期不能在家睡觉的苦况。当你在侍奉中感到失望、孤单、疲乏时,请谨记:耶稣明白你的感受!
思考题
学了耶稣向井旁妇人传道的方法,你打算怎样实行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