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在正典中的位置
1. 在旧约的七十士译本、武加大译本和一些较晚的基督教译本中,路得记位于士师记之后,而在希伯来圣经中,它属于“圣卷”,而在一些犹太人的释经传统中,路得记被排在箴言后。这些排列有其意义:如放在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之间,路得记可视为一道桥梁,把士师时期和王国时期连接起来。书中最后的家谱,好像把故事的底牌告诉读者一样。(路得和波阿斯就是大卫的曾祖母)。如被排在箴言之后,路得就是箴言最后一章“才德的妇人”(箴31:10-31)的例子。刚好得3:11,波阿斯称路得为“贤德的女子”(eshet hayil)。其实“才德的妇人”和“贤德的妇人”,原文中两词是相同的。
2. 路得记是犹太传统中的五小卷(Megillot)之一,与雅歌、传道书、哀歌、以斯帖记并列。每逢犹太节期,以色列人会在会堂中朗读这五卷书:路得记在五旬节(收割节)朗读,在这节期,犹太人庆祝农作物得以收割,这与路得和波阿斯相遇、路得在田间拾麦穗的场景相吻合;诵读路得记,正象征记念神的丰富供应;也记念神对人,包括外邦人的施恩和救赎,也象征神子民之间的彼此施恩,活出律法精神。
路得记与创世记
创世记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讲述以色列民族的起源,讲述亚伯拉罕如何蒙神拣选,得神与他立约,应许他的后裔要成为大国,要赐他土地、后裔和福气。路得记承接了创世记核心神学主题,再次谈到亚伯拉罕的子孙获得“后裔”与“土地”,继承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
1. 后裔:在创15:5中,神对他所拣选的亚伯拉罕说:“你向天观看,数算众星,能数得过来吗?”又对他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这条“后裔线”,在创世记里,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讲到犹大从他玛生子法勒斯。而路得记,明显强调了神赐福路得,让她通过波阿斯拥有后裔。而结尾的家谱(得4:18-22)正是从犹大之子法勒斯开始,读者从这家谱知道,原来路得和波阿斯所生的儿子俄备得,正是犹大的儿子法勒斯的后人,然后家谱一直延伸至大卫,这就等于印证了大卫王这位犹大的后裔,就是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的继承者。
2. 土地与祝福:创世记中谈到迦南是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之地,是祝福的象征。然而,即便是这“流奶与蜜之地”,也常发生饥荒。如创12:10谈到亚伯兰遇到饥荒,要下埃及;创26:1描述以撒也遇到饥荒。得1:1-5提到迦南地的伯利恒,这地原意是粮仓,遭遇饥荒,以利米勒一家逃往摩押,后来拿俄米空手归来(得1:21)。但神却在这“饥荒之地”重新赐下祝福──通过路得的忠诚与波阿斯的施恩,他们再次获得粮食,土地被买赎,也得后裔延续家族。这段旅程不仅是物质上的恢复,更是神对亚伯拉罕信实应许的一种兑现。
3. 反常的拣选:路得记除了和创世记一样,谈到土地和后裔,有学者也指出:创世记和路得记都谈到反常的拣选,谈到神拣选那些按位分不该被拣选的人。例如:雅各不是长子,却仍然越过以扫被拣选;约瑟不是长子,更曾被买到埃及为奴隶,但神却拣选他,借着他下到埃及,拯救整个家族;而在路得记中,路得是外邦女子摩押人,波阿斯并非最近的亲属,但神却拣选他们进入大卫王的家谱。这些所谓反常的拣选,都凸显了神的主权和他的判断,非同世人。
4. 离开本族父家归向耶和华:路得与亚伯拉罕也可做类比。路得离开本地本族的选择,与创12章亚伯拉罕的行为相似,尽管路得的动机是出于对拿俄米的爱,而非神的直接呼召。但他们相同的是,都是离开原来拜偶像的家乡,归到神的名下。
5. 反思:亚伯拉罕和路得归向耶和华的名下,都牵涉对自己过去全然的割舍。亚伯拉罕离开拜月神之地吾珥,路得离开敬拜基抹的摩押,都是离开了,就不再回去了,我们归向神的名下,是已经或者必须和过去哪些东西割舍呢?
路得记与申命记
1. 路得记和申命记是存在张力的。申23:3律法:“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这节经文隐含的意思是摩押人不可进入耶和华的群体。路得是摩押人,她怎么能被接纳,甚至进入大卫的家谱?路得记的叙事也保留了这种紧张感:拿俄米与波阿斯在行动上非常谨慎,例如拿俄米应该早就知道波阿斯也是有可能买赎路得的亲属,但她没有在一得知路得到波阿斯田里拾麦穗,就马上向路得提出由波阿斯买赎路得的建议;而波阿斯也该早知道自己是以利米勒家族的至亲,但他也没有一看到路得来到自己的田地拾麦穗,就马上买赎路得,学者推断,这都可能因路得的摩押人身分有关。
2. 张力的化解:拿俄米直接向路得提出,请她求波阿斯娶自己,波阿斯又欣然答应,很可能是因为拿俄米看到路得确实是处处为自己着想;也看到波阿斯也欣赏路得,对路得好;波阿斯确实被路得对婆婆的孝顺感动;路得的好行为已在伯利恒社区内传开,因路得彻底归信耶和华,所以社区内的人已经接纳了路得这个外邦女子。从伯利恒妇女对路得的称赞:“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得4:15),可见路得已被社区所接纳。在这种有利形势下,拿俄米才向路得提出,让她去求婚,而波阿斯又借着在城门口召集长老,正式宣布娶路得。
3. 路得与申10:18-19:据申10:18-19,以色列人该保护外邦寄居者。这也正符合申10:18-19所说的:他(指耶和华)为孤儿寡妇伸冤,又怜爱寄居的,赐给他衣食。所以你们要怜爱寄居的,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可见耶和华在申命记的律例不是冷冰冰,让子民死守字面规条。神不准摩押人进入耶和华的会,是因公义的原则,因为他们曾经苦待以色列人。但当摩押人路得归信耶和华,善待神的子民,律法也彰显神慈爱的属性,他们还是会被接纳的,我们可以视路得记为申命记有关外邦人的律例的灵活诠释。路得的被接纳,体现了申命记所反映的,神的公义和慈爱并存。
4. 反思:在教会或自己所在的小区,有没有一些群体或个人,是不被接纳的边缘人士或少数群体?看到伯利恒小区对摩押女子的接纳,我会采取行动去改变现况吗?
路得记与士师记
士师记和路得记的背景都在士师时代,可是呈现的却是迥然不同的画面:
1. 道德:士师记充满暴力道德崩溃(士21:25);路得记彼此以恩慈相待。士师记其中一个最恐怖荒谬的例子,记在士19-21章,基比亚地区的匪徒居然想逼外地来的利未人和他们行淫,最后还残酷地奸杀了这人的妾室。而其他各支派对待基比亚人,也是以暴易暴,赶尽杀绝。后来又以残酷方法为劫后余生的便雅悯人抢妻。路得记中路得爱婆婆,为婆婆离开自己的国家;婆婆也爱她,为她寻找归宿;波阿斯愿意为路得做超过律法所要求的义行。
2. 地区:士师记基比亚地区属便雅悯支派,扫罗的家就在那里(撒上10:26);路得记开展在伯利恒,这里是大卫的老家,而大卫正是波阿斯的后裔。
3. 女性地位:士师记里,尤其是基比亚事件,充分反映女性地位低微、无助、被动。那利未人的妾室被凌辱至死,后来基列雅比的已婚女子被无辜杀害,而未婚女子则被强抢给便雅悯人为妻;而在节期在示罗跳舞的女子,也同一遭遇。但在路得记,女性充满活力和智慧,主动为别人,为自己寻求更美好的生活和将来。
4. 结语:士师记卷末写道:“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但路得记卷末却以大卫家谱作结,预示合神心意君王的来临。
5. 反思:目前你身处的环境如何?如果你身处充满负面和人性黑暗的环境中,你看到上帝为你留下的一点光明,一丝盼望吗?
路得记和撒母耳记
1. 历史过度:路得记家谱预告大卫王朝的诞生,大卫也被称为合神心意的王。如果把士师记的黑暗时期和之后的撒母耳记所载的王国时代看为一个进程,那么路得记正是一道桥梁,标志以色列的历史从从混乱时期过度到有秩序的时期。
2. 波阿斯和大卫待妻子的态度:大卫视原配妻子米甲如政治筹码。当他从米甲二婚丈夫把她取回来,大卫侧重的是自己用一百非利士人的阳皮换来的(撒下3章)。他强行命人把有妇之夫拔示巴带来皇宫与自己行淫,也是陷拔示巴于不义。反观他的曾祖父波阿斯,对待路得,充满爱护和尊重。
3. 大卫和波阿斯待摩押的态度:据撒上22:3-4,大卫年轻时曾把父母交托摩押人庇护,却在后来残害摩押战俘(撒下8:2)。回看曾祖父波阿斯,却是厚待摩押女子路得呢。
4. 小结:路得记延续了创世记的后裔与土地的主题;回应了申命记律法中公义与慈爱之间的张力;展现了士师记所载黑暗时代中的一股清流;标志了以色利从混乱过度到撒母耳记所载王国时代的有序;作为“五小卷”之一,构成犹太节期中的信仰记忆。
5. 反思:路得记是桥梁,标志以色列史从混乱到有序。你是否在家庭、教会或社会中,成为“带来秩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