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请分享你对自杀的观点。
听众朋友,您好!今天每周辅导教室的内容,会进入新的话题,就是关于自杀的介入。这一课的作者是杰福瑞‧布雷克,他是一位牧师。他分享作为一个牧师,没有比为自杀的信徒举行丧礼,更让他感到为难和矛盾。因为在丧礼上,如果提到神的力量,在痛苦中与人同在;这样的分享,对于那些参加丧礼的人,是可以的。但受苦中的人又该怎么办?难道神对这自杀的信徒,恩典不够用?神没有与他们同在?当亲人追悼这自杀信徒对家人的爱,和对基督的事奉的时候,会更觉得矛盾。我们心中可能也会问:是否神缩短了这人的生命呢?甚至有时候,我们对于自杀死去的信徒,也有点内疚的感觉,觉得要是自己能够多一点的关心,信徒可能不会自杀死去。
基督教信仰常常教导信徒,要让圣灵内住,要存着盼望生活;不要像没有认识基督的人,没有盼望地生活。只是,基督徒仍有自杀的情况出现,他们可能因抑郁而自杀;实际上,他们和没有信仰的人的世界观仍是十分相近。在我们接触的听众朋友里,也有曾经来信分享有关自杀的情况。有一位没署名的听众,发来短信说:“神叫我来到这个世界是干什么的,我想不明白,我整天苦哈哈的过着,要不是基督徒不准自杀的,我活的太累。”不少基督徒认为信主的人,是不能自杀的;这样的信念,也确实拯救了不少想要自杀的人;只是,仍有基督徒以自杀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特别刚才提到的,因为抑郁的缘故而自杀的人,信仰有时候也起不了阻止的作用。
对于一个想自杀的人来说,无论是基督徒,或是没有信主,他们同样是经历着人生中难堪的痛苦,人际关系疏离、无盼望,他们为着自己的需要未得到满足而努力挣扎,而且他们都相信自己面对的问题,是解决不了。有时候我们会问,信主与不信主的人,在自杀的问题上,究竟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他们不同的地方好像是:不信主的人没有亮光或真理,所以,他们向一些我们认为是偶像的事物,寻求帮助和解决;而基督徒是有亮光和真理,但是,他们却没有把眼目放在这些真理上。对于基督徒来说,自杀有时候会给他们带来思想上的矛盾。一个有自杀念头的基督徒,会问:自杀会不会叫自己失去救恩?
说到这里,我想稍为离开课本内容一点点,提醒大家,作为基督徒,对于看见有信徒自杀了,我们不要急于去给他们作判断,就是问:他们是信徒,竟然自杀,他们能否得救?事实上,我们真的收过不少这样的信件。对于已经自杀死去的信徒,我们重要的是先关心他们的家人;却不要以旁观者身份,来代表神,去给死去的人作审断。因为这样的审断,对于失去亲人的家人来说,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压力。还有,别人的得救与否?是他们各自向神交帐,绝对不是由我们来作审断;而且,也只有神才有判断人的权力。
说回自杀的问题。人有自杀的意向,绝对是一个危机,我们需要熟悉它的征兆。如果遇到人有自杀的倾向,我们因为能够认识自杀的一些状况,或许可以及时阻止自杀的情况出现,也更能关心和帮助想自杀的人。下面,我们尝试提供一些准则,来更多认识自杀的问题。
1. 自杀者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形容一下自杀者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但请留意,这些是描写,不是解释。大部分的人对于自杀的感觉很复杂,想活跟想死的念头,一直在心里盘旋和争持。他们会有想要逃离生活上痛苦的冲动,但又有一种想要继续活着的渴望。许多自杀的人并不是真的想要死去,只是他们生活感到不快乐。因此,心理痛楚、疏离和无助,不是自杀的最终原因。虽然抑郁的痛苦可以叫人感到窒息,但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影响我们生命的每一方面。抑郁不错是生理原因所导致,但我们自己心中的思想和望欲,会影响我们为自己的经历作解释和反应。从圣经的角度来看,我们跟基督耶稣的关系如何,绝对影响我们看事情和选择处事的态度。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说自杀的行为,是来自人有罪的心灵的行动,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够简单地把自杀说成是心理经历了。
当一个人自杀,我们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解释自杀的原因。事实上,自杀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主角又不能够作证说明,而且,几乎常常没有留下线索,让人明白事情的完全真相。所以,我们将一些形容自杀的话,当作解释自杀的原因。比方说:“他感到无望,所以自杀了。”又或说:“她不能原谅自己,所以自杀。”我们常常不能看透无望的帷幕,看不见那漂离真理和平安的心灵。自杀真的是一场悲剧,我们也有可能忘记自杀也是罪。听众朋友,说到这里,再一次提醒,请不要以审判者角度,来判断别人的自杀行为。但我们也不能够忽略,自杀的行为是来自人有罪心灵的行动。
描写自杀者的内心世界,最终不能够解释自杀者的行动,所以,我们必须留意这人和神的关系。
2. 被造之物和盟约中人
人是被造之物,也活在神的盟约之中。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四章里,形容人是“瓦器”,是一些平凡、不引人注意的陶器,但因着基督这个宝贝藏在里面,所以,变得有用、有价值。我们被造为平凡的人,是要显出神的荣耀。我们也会遇见苦难,会在灵魂黑暗的深处呼喊。保罗形容自己的苦楚,他曾经这样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为什么保罗形容苦楚是“至暂至轻”呢?
首先,因为他明白自己的一生,包括他的困难,都有目的。他甘愿忍受艰苦,因为可以结出果子。其次,他的一生是为将来而活。保罗在基督里对人生存着盼望,跟眼前的事情比较,困苦“变得”轻省,可以承担得了;困苦也“变得”短暂,可以忍受得了。这“变得”是心态上的调整,实际环境是没有改变。第三,保罗终其一生,每天靠着圣灵更新。在其他经文里,保罗形容这个“更新”令人更加刚强,更有能力,请留意,这“更新”是有目的,他每天被更新,好让他有力量面对神摆在他面前的任务。“更新”不是一种舒服的感觉,是一种能力,让人可以忍受为基督受苦。
在腓立比书,保罗说:“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3:10)保罗愿意效法基督的心志,所以,最艰难的试炼没有把他压碎,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自杀的念头,通常是来自生命中所累积的失望。但在基督里有盼望的人,因着认识基督复活的能力,就晓得靠着基督,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这样才是一个与神立约,在盟约中的人应有的生命特质。
杰福瑞‧布雷克牧师认为讲到自杀是罪,对帮助自杀的人探索自己的世界观,是很有果效。有自杀倾向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助的受害人;让他们认识自杀是罪,可以摇动和改变他们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杀是一个很深的悲剧,但最后,自杀是一个自我中心的表达方式,这与我们是被造之物,必须对创造主负责的立场是相反的。当“太难堪了,我必须逃避”这种感受支配了人的思想,他自我中心的态度就显露出来了。当一个人开始着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也必须为自己的行动的后果找借口。他必须压制对家人的关心,他的家人需要承受损失,责任加重,内疚和悔恨。自杀的人会自我解释,认为纵然自己死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心里向自己说:“他们不需要我;我死了,他们也不会想念我。”他们更轻忽了还生存的家人经历失去的痛苦,会说:“他们会明白,我的痛苦是忍受不了,换了是他们,他们也会这样做。”自杀的人就是这样自我的思想和作决定,他们就把自杀看得是合理的。
有些人是因为抑郁情绪影响,有自杀的倾向;但请想想,不是每一个抑郁的人都有自杀的倾向;也不是每一个自杀的人都有抑郁的情绪。自杀的人思想中常有苦毒、愤怒、不愿饶恕。有时候,自杀变成争论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处罚配偶、父母、朋友,甚至孩子的方法。如果愤怒是“自我中心”的表达方式,那么,自杀是因为“自我专注”而有的侵略性行动。
人需要认识神是创造者,他拥有一切。人是被造之物,是按着神的形象受造,依靠神而活。圣经记载洪水以后,神给挪亚有关不得杀人的命令,让人的生命得以保存,受到尊重。人有神的形象,只有神才有资格量定人生命的长度。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简单把自杀看为心理方面问题,而缺乏罪恶的观念,是需要有多一点的思想和调校。自杀的人忽略了生命的拥有权,是在于神。
3. 自杀思想的共同点
有什么观点支持自杀者扭曲的人生观?当我们深入了解的话,可以发现自杀思想有下面的共同点:
~ 心理上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因此有很大的心理痛楚
~ 觉得自己不能忍受这样剧烈的痛苦
~ 无望的感觉很厉害,让人相信自己不能解决问题
~ 一种孤立和被遗弃的感觉,认为其他人对自己完全没有关心和协助
~ 多次想到结束生命是逃避痛苦的唯一方法
请记住,这些共同点不是自杀者所独有,抑郁的人在这些共同点上,也有相同情况。也许,自杀者的感受比较强烈,有这些共同点的时间也比较长。更重要的是,上列特征没有一个会叫人自杀。很多人长期笼罩在心理痛楚中,不一定都有自杀的念头。自杀似乎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就是说,一点无望、加上不正确的应对模式、对痛苦忍耐力有限、得不到帮助,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叫人动自杀念头。还有,这些事情,在各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比方说:无望可以是心理痛楚的原因,也是结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不能够改变事情,可能也会觉得痛苦是无法忍受的。请记得,这些因素本身不能引起什么行动,只不过是指出这个信徒和基督的关系的状况;就如刚才所说,人跟基督耶稣的关系如何,绝对影响人看事情和选择处事的态度。我们要明白,自杀是多重因素促成的。多重因素包括:
剧烈的心理痛楚:一般自杀背后的动力,是人感受到难以负荷的心理痛楚,自杀是为了结束这些痛楚。对于剧烈的心理痛楚,是很难下定义,也很难量度。只是,自杀者所经历的痛楚程度,是自杀念头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我们大部份人总有经历心理痛楚或烦恼的时候。对于一些有抑郁情绪的人,他们会因着情绪引致心理痛楚;当他们觉得一生都是这样,并且,感觉无力改变自己和环境,就会产生自杀的想法。
滥用药物:因为痛苦和感觉有关,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自杀的人,他们怎样控制自己的感觉和痛楚。想自杀的人通常使用催眠或镇静类的药物,叫自己的感觉不那么敏锐,于是,痛苦相应感低。如果有人过量服用催眠或镇静类药物,以致对生命构成威胁,表示这人是在感情上逃避。有时候,他们不是故意想结束生命,也不一定是求救信号;他们可能只是想借着某个剂量的药物来帮助自己安静下来,或是想安睡而已。在用药方面,我们要留意几方面的情况。首先,不要自己开药,因为一出错,有致命的可能。人可能假定多一点剂量,更能帮助消除痛苦。第二,逃避主义是抑郁者的通病,借药物来减轻或消除痛苦,可以养成习惯。习惯性地为自己开药,一旦意向改变,这人更容易自杀。
情境危机:通常是自杀的催化剂,也是自杀的人在思想和感情上的焦点。情境危机包括下面不同状况:
~ 因为失业、不善理财、债务或滥用药物而有财务问题。
~ 家人有严重疾病,为全家带来很大的压力。
~ 家人或朋友去世,未能节哀。
~ 婚姻冲突、身体受虐、分居或离婚。
~ 不道德或非法的事情曝光,公开受辱。
长期患抑郁病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出了问题,而导致情境危机出现。比方说因为经常醉酒而失业,可能逼使自己或他的配偶自杀。也有个案是因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加强当事人无望的感觉,而采取自杀。
扭曲的思想:不正确的思想常常支配问题的本质和程度。他们可能觉得问题很严重,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但当人因着狭窄视野缘故,感到没有出路;又或是人对将来的预测变得武断和不实际。典型的自杀思维模式是:只有两个选择,继续痛苦或者休止感觉。
人的苦恼从哪里来?主要是人执着的欲望所造成,就是人觉得自己有某方面需要,但未得到满足。这些得不到的渴望,可能和人生某件事情有关,或者和整个人生有关。举例说:男人可能因为面对很大的财务困难,或失去地位、身份、掌控和自由,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赖以得着安全的感觉。一旦失去,生活就变得无可忍受。女人方面,配偶的不忠,或者和父母关系破裂,她们会为所失去的爱、肯定和扶持,感到绝望。青少年因为学业、恋爱失败,感到羞耻,没有人生价值。这种种情况的本身,不能构成危机,却是人的生命被欲望支配,一旦面对失去,就感觉绝望,衍生自杀。
听众朋友,透过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够帮助你对自杀的信号,有多一点认识和了解。以致无论自己,或是看到别人有自杀的想法和倾向,都可以有提醒和警惕。要是能够及时遏止自杀的倾向,并且有效地寻找帮助或接受别人的介入,自杀的悲剧是可以阻止的。杰福瑞‧布雷克牧师指出自杀念头是一个危机,这危机是一个从痛苦和忧愁中产生的罪行。虽然,基督徒在基督里有永生的应许,在生活上有盼望,但是,有些信徒不把眼睛注视在这些真理上,就容易在困境中生出绝望,甚至以自杀作为解决痛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