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句:
“你必怀孕生一个儿子,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因为这孩子一出胎就归神作拿细耳人。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士师记13:5)
背景:
1. 士师记13-16章主要叙述一个独来独往的士师──但族人参孙的英勇故事。他没有随从,也不带兵器,更不调兵遣将列阵作战,只凭一己神力杀敌,而他死的时候所杀的敌人,比生时还要多。
2. 经文分段:以色列第十二位士师参孙出生
士师记13:1:以色列人受非利士人欺压四十年
士师记13:2-7:神使者预告参孙母亲生子归神作拿细耳人
士师记13:8-14:参孙父亲玛挪亚目睹神使者再显现
士师记13:15-23:玛挪亚献祭后见神使者行奇妙事
士师记13:24-25:之后生一儿子起名参孙
3. 当时背景
士师记13:1:“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将他们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四十年。”
以色列百姓第七次悖逆神,“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士师记13:1,3:7、12,4:1,6:1,8:33,10:6),却没有提到拜哪个偶像,因为以色列民的问题不是外面的偶像,而是心里面失去了信靠耶和华的心,没有分别为圣专敬拜耶和华。
4. “非利士人”不属闪族,原属爱琴海民族。巴勒斯坦地的非利士人住在西南沿地中海平原,可能是从爱琴海的迦斐托(现今克里特岛)迁来(阿摩司书9:7)。现代学者相信,非利士人最早居住在地中海与黑海间的小亚细亚,后来因为饥荒而于主前十三世纪南迁,定居在迦南沿海平原。
以色列人从士师时代就一直受到非利士人的压迫。非利士地包括五个城邦: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突、以革伦和迦特(参士师记1:18;撒母耳记上6:17-18)。
非利士人的侵略比以前的欺压更危险,他们不像摩押人、迦南人、米甸人或亚扪人等,直接而毫不留情地进攻,反而借着通婚与通商,和平渗入以色列人当中。
到大卫王时,非利士人的压迫才告解除(撒母耳记下5:17-25)。主前七世纪,亚述人征服了非利士人。
思考:士师记中的以色列人陷入在怎样的恶性循环中?今天的我们又陷入在哪些恶性循环中?
5. 以色列第十二位士师参孙的背景
a. 以色列民的属灵光景
神对百姓的第七次管教,是使用“非利士人”(士师记13:1)来对付但和犹大支派。这次,非利士人辖制百姓的时间最长,足足有四十年之久(士师记13:1),不是百姓的受苦能力越来越强,而是属灵的黑暗越来越深。
因为非利士人并没有像之前的敌人用武力大规模进攻(撒母耳记上4:1),而是借着贸易和通婚(士师记14:3)来渗透、掺杂。所以,虽然“非利士人辖制以色列人”(士师记14:4),但犹大支派和但支派却没有像在亚扪人手中那样“甚觉窘迫”(士师记10:9),而是无奈地接受既成事实,伏在“辖制”之下(士师记15:11)。
虽然百姓并没有恳切呼求,但神的恩典和信实绝不会因人有改变,祂把百姓交给非利士人的同时,也预备了参孙的出生。
b. 参孙的家庭
士师记13:2:“那时,有一个琐拉人,是属但族的,名叫玛挪亚。他的妻不怀孕,不生育。”
i. “琐拉”:位于但与犹大边界的小镇,在耶路撒冷以西廿二公里,距离非利士边界约三公里。本来分配给犹大支派(约书亚记15:33),后来转分给但支派(约书亚记19:41)。
ii. “但族”:但支派的地业源分配在迦南地中部,位于犹大、以法莲、便雅悯之间。
(1) 约书亚记19:40-48记载但支派的领地是东邻便雅悯支派,北接以法莲支派,南接犹大支派,西界大概是地中海。不过由于但支派无法取得应许之地,所以整个支派北迁,可能仅剩下少数家族留在原地,参孙家族应该就是这些遗留下来的几个家族,因此称为“但族”不是“但支派”。
(2) 在天使向参孙父母预告孩子的出生之前,大量的非利士人已定居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区,而且向内陆逐渐扩张势力,犹大和但两支派首当其冲,备受压逼。
iii. 参孙的父母
(1) 父亲:玛挪亚,“安歇”的意思,可能表达以色列人在苦难的日子里的渴望。在圣经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
(2) 母亲:“他的妻不怀孕,不生育。”对于希伯来妇女来说,不怀孕生子是最大的不幸。撒拉、利百加和拉结同样不怀孕生子。撒母耳的母亲哈拿、施洗约翰的母亲伊利莎白也是如此。
思考:以色列人为何能默默忍受非利士人长达四十年压迫?你是否也长期困在一些挑战困难中?
6. 从以色列民到但族再到玛挪亚一家都内外交迫,外面有非利士人的欺压,生活不得安宁,内有妻子不怀孕而苦恼,这样的困境有何出路?
经文解释:
1. 天使预告参孙的出生
士师记13:5:“你必怀孕生一个儿子,不可用剃头刀剃他的头,因为这孩子一出胎就归神作拿细耳人。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
吕振中译本:“注意吧,你必怀孕,生个儿子;剃头刀都不可上他的头,因为这孩子一出母腹就归神做离俗人(即:分别为圣者);是他要开始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之手的。”
2. 拿细耳人
“拿细耳”有“分别”或“归向”的意思,这词汇可能是“归向神”的缩写形式;拿细耳人的许愿离俗是自愿的和暂时的,要经过一段指定的时期才完成(参民数记6:2);意义在于归向神的离俗生活。
a. 民数记6:1-21有“拿细耳人之愿”
i. 起源:以色列百姓从西奈山出发之前,神通过摩西启示了关于拿细耳人的律例(民数记6:1-21)。
ii. 目的:希伯来语意为“分别为圣”或“分别为圣奉献给神的人”。拿细耳人特意分别为圣事奉、委身于神。
iii. 遵守事项:禁止吃葡萄树所结的果子、禁饮清酒浓酒、不可剃头、不能触摸死尸玷污身体。
iv. 种类:三种──自发许愿(民数记6:2;使徒行传18:8)、父母许愿(撒母耳记上1:11)、遵照神的命令一出生就作拿细耳人(士师记13:5、7;路加福音1:15),有的委身一定期间,有的终身委身。
v. 拿细耳人实例:参孙(士师记13:5、7)、撒母耳(撒母耳记上1:11)、利甲族(耶利米书35:6-7)、施洗约翰(路加福音1:15)、保罗(使徒行传18:18)等人。
vi. 拿细耳人预表把自己当作祭物献给神的耶稣基督(希伯来书7:26)。
b. 此处,只强调“不可用剃头刀剃头”,这代表其他所有要求。
拿细耳人未剃的头发是可看见的离俗记号,提醒自己和人们他已许愿归给神。当许愿离俗的日子满了,拿细耳人要把已经剃发的头呈现在会幕(民数记6:18)。
思考:拿细耳人这词汇是什么意思?要守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又有什么意义?这和今天的基督徒有什么关系?
3. 参孙的任务
“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
“起首”是“开始”的意思。
神给参孙的使命只是“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参孙并未完全从非利士人手中拯救出以色列人,他只是开始了拯救工作,真正制服非利士人的工作将由撒母耳(撒母耳记上7:13)、扫罗(撒母耳记上14:47)、大卫(撒母耳记下8:1)来完成。
参孙的使命不是为了制服仇敌,而是要用他的经历和失败,来唤醒沉睡在属灵黑暗中的百姓,让以色列民回转过来,作分别为圣的“拿细耳人”,彻底脱离失败的循环。所以,虽然神赐给参孙特殊的力量,却任凭参孙放纵肉体,不能活出拿细耳人的生命,也任凭百姓对仇敌的辖制无奈忍受,没有人起来跟随参孙争战。
4. 拿细耳人参孙的失败
参孙是士师中第一位在母腹中已被神拣选的人,在母腹中已献给神,母亲在怀孕期中不饮酒,不吃不洁的食物(士师记13:4、14),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位民族英雄却一生沉溺女色中不能自拔,甚至连自己力量的秘密也不惜告诉不断害他的女人(士师记16:17),以致双眼被挖,最后在非利士人欢乐的庆典里,推倒神庙木柱,与在场的人同葬断垣残壁中(士师记16:28-30)。
5. 以色列民的失败
参孙悲剧式的一生,就是以色列人最佳写照。一个为神拣选的民族,不能分别为圣,而是陷入拜异族偶像的邪淫中,最后走上灭亡之路。
首先,参孙从母腹中就被分别为圣,成为拿细耳人,与神有特殊的约法关系。以色列人也同样在未“成族”之前已经被神拣选,与神有立约的关系。
但是参孙一再与非利士女子亲近,这就好比以色列人一再敬拜外邦人的偶像一样。
参孙最后毁了他做拿细耳人的约,这是他不能完全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辖制的原因。同样,以色列人放弃了与神所立的“约”,去追随巴力的敬拜,他们也只能像参孙一样失败。
圣经学者也提及须留意,在参孙整个故事中并没有直接批评参孙的不是,而是平铺直叙参孙屡次被神的灵感动,将敌人大大杀败。
因此,“士师”之所以为士师,不在乎“为人”如何,乃在乎他在神的计划中“被神所用”,完成了神要他完成的工夫。
思考:参孙的失败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有何提醒?